日前,德國大眾汽車工廠的一名22歲員工遭機器人意外傷害而身亡,這是世界上首例“機器人殺人”事件。智能化帶來的意外值得關注,同樣的事件在智能汽車領域也可能發生,在HackPWN安全極客狂歡節的啟動儀式上,安全專家演示了破解智能汽車,用電腦接管駕駛員控制權,這就意味著黑客可以遙控智能汽車,其潛在的安全風險可想而知。

圖:德國大眾工廠發生“機器人殺人”事件
大眾公司一名發言人強調,這臺機器人并不是新一代可以與工人協同工作的輕量級機器人。不過,大眾公司并未公布這起事故的更多細節,而檢察官已經對事故展開調查。
機器人殺人并非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場景,特斯拉電動汽車創始人馬斯克就曾對人工智能極其擔憂。不過,馬斯克的擔憂不無道理,因為人工智能并不完美,譬如另馬斯克名聲大噪的特斯拉電動車,就在HackPWN安全極客狂歡節上被網絡安全工程師攻破。
不僅僅是特斯拉電動車,奔馳、比亞迪等汽車也在HackPWN中被網絡安全工程師用來展示它們是如何被攻破的。根據已知的漏洞,黑客就能夠對汽車進行非接觸式的攻擊,這種攻擊包括控制汽車的車門、車窗、發動機以及制動系統。

圖:HackPWN安全極客狂歡節重點關注智能設備安全
可以想象,汽車能夠被黑客遠程操控,機器人也同樣能夠被遠程操控。網絡安全專家認為,安全與智能化的生活永遠是一對矛盾體,越智能化、科技程度越高,就越不安全。但是,網絡安全專家同時也指出,“安全”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世界上就沒有絕對的安全。
事實上,早在1939年,俄羅斯美籍作家阿西莫夫在小說中就描繪了工程師在設計和制造機器人時通過加入保險除惡裝置對機器人進行控制的情節。幾年后,其又為這種技術裝置提出了倫理學的道德三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人類固然不會制造出“殺人機器人”,但不能保證機器人不被別有用心的黑客操控。
除了特斯拉的創始人馬斯克,一些行業觀察人士也擔心人工智能會發展到無法控制的程度,他們警告人們要在人工智能太過聰明之前對其進行控制。
出于對智能生活安全性的探索,“HackPWN安全極客狂歡節”通過設立對O2O業務、智能交通、智能娛樂、智能終端、智能生活等領域的應用、設備找出漏洞進行操控,旨在發掘網絡安全高手,尋求未來智能生活安全的解決辦法。
盡管大眾汽車制造廠的機器人殺人事件給全世界敲響了警鐘,但這次殺人事件并不會阻止人類探索人工智能的腳步,只是無疑會為研發者敲響警鐘,會讓一切設備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