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鮮亮麗的電子科技領域有許多暗面。其一就是,你早早地就聽說了一個很牛的技術。他們告訴你這個技術將會怎樣怎樣改變你的生活。但是,有時候,你會發現遲遲等不來用戶級實體產品;有時候,等來的與你的想象差距太遠;還有時候,你發現它來了,就是有點貴。
首先想到無線充電——這已經是能夠淘寶到的一塊雞肋。至少目前,完全不是當初想象的那樣能夠顛覆傳統充電形式,三星推出的“無線充電”操作時依然需要在充電器上連接電源。
終極一點的例子,則是人工智能。現在看來,普通消費者手里最智能的,也就是siri之類,離小時候看的科幻小說和電影里的描述,還有浩瀚的差距。還有一些比較搞笑的,像是iPhone每一代出來之前,都有“泄密”和“爆料”稱新一代iPhone將實現全息投影什么的。從效果上來講,這些事情都或多或少透支著人們對于“未來”這個詞的耐性。
然后就是VR虛擬現實設備方面。2013年的時候,Oculus就推出了開發者版本的頭戴式VR設備。到今年5月,宣布消費者版本將在2016年發售。但是售價實在有點呵呵:1500美元。電腦配置跟不上的用戶,沒準還需要順便換一臺高配PC。有朝一日進到中國,這個價格至少是1萬起了。
未來到底是多久以后?什么時候,可以讓隔壁老王都用上你說的這個東西呢?
好吧,如果真的不能徹底滿足,那能不能在不付出太大成本的情況下,先過一過癮,見識一下,體驗一下呢?2015ChinaJoy展會上,VR設備可謂一批黑馬,沖出來吸引了無數眼球。
內嵌手機式的VR頭戴設備,市面上產量最高、用戶數量最多的產品,是暴風影音推出的暴風魔鏡。這也并不是暴風的首創。不過暴風魔鏡,確實是國內第一家叫得出來的公司,在做這個東西。至少現在去淘寶里看看,效仿者們的關鍵詞除了google,基本都是自稱暴風了。
它的大概原理就是把已經預裝了VR軟件的手機,塞入特制的盒式眼罩里,透過左右兩塊3D鏡片,就能實現沉浸式的全景立體視覺體驗。由于它不像Oculus Rift那樣能夠獨立成像,而是一個殼子,成本自然不會太高。量產后,99元這個價格也就可以實現了。
創新,真的是一個很辯證的概念。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來看,“實現出來”,“送到身邊”,“可以使用”,這些概念顯然要比創新更實惠。而營銷上的創新——怎樣去重新打包并兜售一項技術,怎樣去把某種程度上概念化的東西變成輕巧的實體,賣出去,這些未必不是從旁側推動技術落地和平民化的積極行為。
站在中國消費者的角度,對暴風魔鏡這樣的產品當然是可以報以微笑的——不是歡呼雀躍,只是簡單的微笑。畢竟,馮鑫自己都說,他只是踹開了虛擬現實的大門而已。與其等到國際一線產品進到中國,然后讓BAT們做出一堆1999元,為什么不能前瞻性地用不到一頓飯錢的價格,讓大家先看看這部還算爽利的預告片?你付出的不多,所以你要的也不多,那你也會欣然享受我給你的這一些。
如果未來VR的市場終將有無數慘烈之戰,至少站在此刻這個時間點,姑且能感受片刻云淡風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