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份全國有序復工復產以來,已經過了快半年時間;7月,影院也終于復工,國內的抗“疫”形勢逐漸向好。然而,受到境外疫情輸入的影響,近期新疆、廣東等地再次拉起了“防疫警戒線”,全國各地的防疫工作依然不可松懈。其中,建筑工地因人員密集,流動性大,外來復工人員眾多等原因,仍應成為疫情防控的重點領域。
然而在疫情之下,工地的管理面臨著眾多挑戰:施工地點分散,環境復雜;從業人員流動性較大,難以管理;防疫資源不足,隔離條件差,衛生條件惡劣……如何使工地安全可靠地展開施工,如何保障工人們的健康?引入人臉識別等高新技術,建設智慧工地,實現智能化、數字化管理,或許能成為此難題的答案。
2月2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于發布《關于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序推動企業開復工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要求全面建筑工地實名制管理,并大力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裝備了人臉識別技術的工人實名制人臉考勤閘機通道,與實名制系統打通,使員工刷臉驗證身份才可以進入工地,有效解決了工地人員復雜、難以管理的問題。
人臉識別技術的準確性、快速性、便利性,可使工人無感通行,進入工地更加快捷,大大提高效率。如今的人臉考勤閘機通道還可加入測溫功能,通過“紅外熱成像技術”便可實現:高于絕對零度(零下273攝氏度)的物體會發射“熱紅外線”,以特定探測器捕獲后,可轉化為肉眼可見的紅外熱成像。紅外熱成像技術與人臉識別技術結合,就能將測溫目標與周圍環境進行精準“分割”,鎖定面部,準確測量面部溫度。而相較傳統的考勤、測溫方式,人臉考勤測溫閘機通道還具有無接觸的優勢,在疫情尚未完全結束的當下,可以有效減少人員接觸所帶來的風險,保障工地工作人員的健康與安全。
當前人臉識別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算法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雖然與其他人工智能技術相比,人臉識別應用較廣,但門檻仍然存在,主要表現在研發部署成本高、長期后續服務缺位等。為了減少中小企業從零開始研發人臉識別技術所需要的研發時間與高昂人工成本,部分企業以各自的方式賦能人臉應用的規模化落地。據悉,目前市面上已經有免費開放人臉識別技術的科技公司,比如虹軟視覺開放平臺就已面向全球開發者免費分享了人臉識別、人證核驗、活體檢測等多項離線SDK。免費、離線、可商用之外,虹軟視覺開放平臺還提供了一整套技術支持體系,幫助開發者選擇更加合適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可自行搜索“虹軟視覺開放平臺”,了解更多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