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價比 本土化應用 中低端市場
國產手機三槍打響智能戰
與其說是主動轉型,不如看成被外資巨頭逼到“家門口”,擠到墻腳后的“絕地反擊”。
3月26日,國虹集團宣布推出首款“100美金的800MHz處理器”概念的高性價比智能手機:以售價698元的國虹水滴手機拉開全民智能普及時代,全面啟動智能手機新戰略。國虹集團總經理余偉表示,“水滴手機是一款獻給奮斗中的年輕人智能產品,一舉解決當前智能手機存在的‘產品雷同、操作麻煩、隱私泄露、信號不好、容易損壞、配置低能、價格過高’等問題”。
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國內手機企業陸續拉開“智能化”轉型大幕。除TCL、長虹、聯想、海信、酷派等在洗牌中存活下來的老企業,還出現中興、華為、步步高等國產干將及新勢力群體魅族、小米。甚至連當年擁有“山寨”背景的金立、天語以及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騰訊等,都要趕一把“智能化”的時髦。
面對蘋果、諾基亞、HTC等跨國品牌,國產品牌的智能化革命準備好了嗎?曾經在功能機時代興盛一時的“廣告轟炸、低價銷售、多變營銷”三板斧頭,能否在智能時代再爆發?
此前,長虹集團規劃與技術戰略部部長陳曄在“長動力云安全”2012年智能手機新趨勢新聞發布會上透露,“長虹集團將智能化系統、技術創新、資金、人才等多個方面,全力支持長虹手機的智能化轉型”。在綿陽市政府的推動下,富士康將在綿陽建為長虹服務的年產5000萬臺的智能手機基地。
不只是長虹,2011年下半年以來,TCL、海信、步步高、金立等傳統手機企業均開啟了智能化轉型大幕,而華為、中興、酷派、聯想則直接借助中國聯通等為代表的運營商掀起的“千元智能機普及風暴”,強勢瞄準了手機智能化商機,從IT轉戰移動通信終端。此外,兩家被認為是“美國蘋果”公司信徒的魅族與小米,也以各自的商業形態拉開了對手機智能市場的戰略布局。
在靈基手機報主編丁少將看來,“蘋果以應用服務多次銷售的盈利模式打破了傳統手機靠硬件賺錢的舊格局。在國內市場上,在3G牌照發放后,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云技術的廣泛應用,讓手機與智能結合有了更好的條件。”
資深手機分析師曾高飛指出,“技術創新,特別是面向硬件的工藝和軟件的應用服務等,將是國產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目前,與蘋果的iPhone相比,無論是小米手機,還是魅族MX系列,最大優勢還是價格便宜。此次,國虹推出的水滴智能手機更是直接將智能機價格從千元左右拉低于698元,意在通過價格優勢搶占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目標非常明確。
當年,在功能機領域,國產企業以“超低價格、廣告轟炸、立體渠道營銷”首次完成對中國手機市場的搶占,并一度涌現出波導、TCL、夏新、科健為代表的國產手機四大巨頭。可惜好景不長,短短幾年間便因為“產品質量投訴增多、低價營銷導致技術投入不足”等問題,國產手機企業幾乎全軍覆沒。
盡管國產手機的智能化前景不明,去年以來“中國聯通”為首的移動運營商,卻成為推動國產手機企業智能化轉型的最大力量。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先后掀起的“千元智能機風暴”聚集聯想、中興、華為、海信、TCL、長虹等一大批國內企業的身影。
不過,在曾高飛看來,“在智能時代,國產手機企業的價格優勢還很明顯。同時,企業對于銷售渠道的控制力和對消費者需求的把握能力比較強。更為重要的是,智能手機的應用服務本土化趨勢,如與百度、支付寶、微博等捆綁,優勢更明顯。”
高性價比、本土化應用、中低端市場或成為國內手機新三板斧。此次,起步較晚的國虹集團,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如與360聯合開發“云安全”、與科大訊飛開發“云語音”,整合深圳、重慶兩地資源建立一千萬臺的生產基地等等,實現快速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