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Android的開放性讓整個智能手機生態鏈煥發了“第二春”,縱觀全球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Android份額最高,占比高達68%,是蘋果IOS市場份額的四倍。然而美麗的風景過后,留下的卻是同質化的“苦果”,為了在下一輪競爭中脫穎而出,一些手機廠商已開始謀劃自主研發操作系統之路,目的是打造另一個“Android”。
另辟新徑非Android二次開發
在開源軟件大行其道的今天,手機操作系統已不再那么神秘,任何有足夠財力、人力的企業,依賴現有的開源資源,都可以比較容易地推出一個能夠運行的手機操作系統。
于是乎,基于Android衍生出來的手機操作系統如雨后春筍般迅速顯露于市場。如三星的TouchWiz、摩托的Blur、LG Optimus UI、HTC的Sence、華為的Emotion、小米MIUI、百度易、點心OS等。
之所以對于Android系統進行二次開發,源于原生系統各項功能匱乏。如交互性比較弱,App應用程序排列雜亂,分類查找和搜索不便。而衍生系統一方面進行操作界面和交互性的改進,另一方面則搭載自身特色軟件應用,從一定程度上打造了差異化產品。
在起初的階段,這樣的考慮也贏得了市場和用戶認可,所以Android規模迅速起來。而到現價段,在全球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上,Android份額占比高達68%,在國內截至今年上半年,更是占據了近80%的市場份額,中國智能手機操作系統格局已經從Symbian一家獨大轉變為Android占據主導地位。
如此大的規模下二次開發所帶來的產品差異化已完全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這樣給用戶的體驗是換湯不換藥,對手機企業而言,直接影響的是品牌、銷量和利潤。而要想扭轉這樣的局面,開發自主操作系統,非基于Android再次開發,而是從底層構架入手,這將有可能起到一個質的變化。
FirefoxOS和Tizen都是不同于Android的新型操作系統,都是基于HTML5而開發。據了解,除了這些之外,其它手機廠商也都在進行類似的合作部署。一位手機廠商高管向騰訊科技坦言,“谷歌Android平臺不能完全依賴,所以很多企業都會有B計劃,這個所謂的B計劃就是自己開發操作系統或聯合開發,以避免未來被谷歌扼制。當然,與Android的合作也并行繼續,新平臺僅是個嘗試,多個平臺也沒有壞處,可多方位適應市場需求”。
至于新型的系統是否有發展前景,在手機領域可謂瞬息萬變。當初,谷歌也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從Symbian手中搶走世界智能手機市場的第一把交椅。
打造自主 避免谷歌專利大棒
之所以怕被谷歌扼制,其實也是源于對專利的擔憂,這也是讓手機廠商下定決心做這件事情的最重要原因。業界也有很多人認為,有Android這樣的開源操作系統,就沒有必要再開發一個自己的操作系統,誰擁有開源操作系統的知識產權,是無所謂的事情。
從技術上而言,就算谷歌不打算開源新的Android版本,不允許某些廠商使用Android,手機廠商一樣可以在已開源的Android之上繼續開發發展自己的Android系統,只要遵循已經開源的Android許可證約束即可,而Android系統主要使用的開源軟件許可證有GPL(linux內核)、LGPL(各種運行時函數庫)、Apache(Dalvik虛擬機及Java類庫)。
但谷歌在開發Android,尤其是Dalvik虛擬機以及Java類庫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專利,而這些專利是凌駕于軟件的著作權和許可證之上。也就是說,如果手機廠商基于現有Android衍生出一個分支系統,并想把這個系統上運行在自己的手機里且銷售,谷歌馬上可以拿出專利大棒來限制你。
在最近阿里云OS和谷歌的爭論中,就是基于這樣的一個邏輯。只是谷歌怕影響其它陣營的手機廠商,只說明了阿里云OS會導致Android不兼容。而如果一旦真有廠商使用了阿里云OS,谷歌則一定會用專利來限制。
此外,在三星敗訴蘋果的專利中,由于涉及的381、915、163號專利屬于Android平臺架構功能,因此雖然此次判決受到損害者為三星,其他Android陣營廠商也難置身事外,恐怕可能成為蘋果下階段專利訴訟的目標,所以這些手機廠商需要重新檢視自家產品設計以回避訴訟危險。
對于企業決策者來講,始終給別人做嫁衣估計誰都會難受。相反,提前布局自主操作系統,積累自己的專利技術,則不失為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