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后知后覺的人,博客火的時候我在玩兒豆瓣,微博火的時候我在玩兒人人,微信公共賬號火的時候我在虎嗅當作者......現在終于鼓足勇氣想自媒體一把了,再看看訂閱平臺們的現狀,真是有一種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趕腳。
然而傻人有傻福,不久前網易聯系到我說他們也要搞訂閱平臺,還要邀請“優質”自媒體入駐,問我有沒有興趣。我不知道他們打了一千零多少個電話才排到我這里,但是當聽到“優質”二字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說實話哪個作者沒有一顆自媒體的心呢?
于是我這個“或許可能受邀入駐”的家伙就興奮地研究了一陣子各個內容訂閱平臺。這不是一篇水文,在這兒不對網易做太多定性的評論,只是拿網易新聞客戶端這個事兒做引子,講一講對于目前自媒體環境的看法。
首先,推廣渠道。
網易的想法是要在不同的時段把不同的自媒體投放給不同的用戶,類似淘寶“猜你喜歡”一樣,讓小眾找到小眾,甚至把小眾推向大眾。這是一個很能打動人的想法。有很多小眾自媒體,他們有料有意思但是沒有渠道。他們能把每一個關注的人變成朋友,但是漸漸的新朋友越來越少了。我還記得和微信公共號“電影槽急送”的運營者“槽操”的一次聊天。當輕松幽默的話題結束后,槽操微微嘆了口氣問到“難道就這樣了么?這個賬號難道就只能做到這樣么?”當時我們的身后長安街燈火輝煌,小伙伴的一聲嘆息令我記憶深刻。后來“電影槽急送”被土豆網挖去合作,節目點擊量破了三百萬。當然,槽操的節操依然在褲腰帶以下。這是一個平臺將小眾推向大眾的成功例子,現在網易也要搞這個,對某些文風奇葩的人來說或許是個好事兒。
其次,傳說中的大數據。
網易的確有態度。可作為一個風格奇葩的作者,我與網易的態度并不合拍。這個網易也知道。那么如何能讓有態度的編輯同學正確地對待我的文章呢?他說他要大數據。聽到上一個類似的消息還是在“雪球”財經決定采用機器來抓取新聞的時候。機器能讓抓取的新聞符合客戶的需求嗎?大數據能很好的定位我和我的讀者嗎?一旦決定要“大數據”了,就意味著要拋開編輯的判斷去收集和分析上億用戶的痛點。究竟怎么做,網易沒有說。而且在大數據分析形成規模之前還要經歷一段時間的原始積累期。這段時間怎么辦呢?還是先要編輯推薦嗎?好吧,我想和編輯做朋友。
關于內容。
關于訂閱內容的呈現,各家客戶端又不同的方式。搜狐是將訂閱放在第一位,類似之前微信的呈現方式,但是點進去會看到歷史消息。ZAKER是完全卡片化的聚合。而網易的想法比較多。在左側邊欄陳列了“新聞”“訂閱”“聚合閱讀”多個出口。可仔細想想,這些其實都是一回事兒。當我點進“訂閱”的時候,訂閱內容是按照品牌以列呈現的。如果我昨天訂閱了虎嗅,當我今天再想看虎嗅的時候就要翻到很后面,可問題是我可能沒翻到呢就被其他科技媒體的內容淹沒了。哦,也可以拖動上面那個導航條,但是我手大。
其他還有廣告分成、用戶培養、積分換取的詳細條款還要等再次公布才會知道。其中,“積分”的意思是讓用戶分享和閱讀的時候產生積分,積分可以到商城兌換實物獎品。這是一個提高活躍度的好方法,這就像讀者是拿了網易的補貼在看內容。但是如果有一天補貼沒有了,大家還會這么踴躍嗎?所以想問下網易,你們這個積分體系不會撤掉吧?希望我在補貼停止之前能攢夠足夠多的粉絲。
環顧一下現在自媒體生存的環境,似乎已經過了野蠻生長的時期,開始了強者愈強的階段。同時也是閱讀類產品經過了摸索變得成熟的時候。這個時候網易推出訂閱平臺無疑是向小眾自媒體們伸出了一條大腿。而這大腿能不能抱的住,會不會扯到蛋,還要交給讀者和市場去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