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美傳媒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央視2012年度廣告招標,京東中標額位列第14位
5月6日晚間消息,半年前京東在央視廣告招標會上豪擲2億,成互聯網行業“標王”。仍未盈利的電商從酒類、金融企業林立的招標會上拼殺而出,一時間引人唏噓。半年后,網易科技獨家獲悉,京東已放棄當時競拍的部分標段,由青島啤酒接手。此次低調撤標,或為降低營銷支出,籌備IPO。
互聯網“標王”低調撤標:青島啤酒接手
2011年11月8日,東方梅地亞中心,央視2012年度黃金資源廣告招標大會現場,360號企業出售闊綽,連續拿下奧運項目《倫敦戰報》和《賽事導航》獨家冠名權。其中《倫敦戰報》冠名權中標金額1.2999億,比標底溢價254%;《賽事導航》冠名權中標金額1.0099億元,比標底溢價110%。后經央視廣告中心確認,360號企業正是京東商城(京東域名為360Buy.com)。
總標額2.31億是什么概念?這接近央視招標奧運相關項目廣告投放總額4.84億元的一半;另據智美傳媒整理的一份2012央視黃金資源招標統計結果,京東中標額位列第14位,僅次于茅臺、西鳳等酒企,也是今年互聯網行業的“標王”。
虧損不止的電商重金奪標,引起了媒體的普遍關注,當時多篇以“京東2億元奪標央視,成最大黑馬”為看點的新聞廣泛傳播。
近期,網易科技獨家獲悉,京東數月前已放棄當時競拍的部分標段,由青島啤酒接手。京東市場部工作人員表示“有聽說這個消息”。而京東公關總監李靜表示,京東委托廣告公司代理競拍央視廣告資源,該廣告公司代理多家企業的競標業務,舉牌所得項目未必是京東的,京東2億元標額可能是媒體誤讀。另外,京東競拍的廣告項目沒有變動。
一位常年代理央視競標業務的廣告業內人士認為上述說法不合理:“一家廣告公司可以代理多個客戶的競標業務,但每個號牌具有唯一性,一家企業就是一個牌子(號碼)。廣告公司若代理多個客戶業務,會有不同的人舉不同的號牌,不可能出現那種情況”。
上述廣告業內人士也坦陳,撤標并不是個案。“招標前,企業會給代理公司一定的授權,并支付一部分代理費;招標完成后,企業重新評估,可能不執行部分標段,比如說在衛視投性價比更高,他就可能放棄執行央視標的”。這種情況下,企業不會支付后續費用,中標項目由廣告公司轉讓,前期支付的代理費一般也不會退還。
降低營銷支出:沖刺IPO還是存錢過冬?
京東低調撤標的原因,存在以下幾種可能:
一,降低營銷成本 為IPO增添砝碼
雖然京東對外宣稱2013年赴美上市,但投行方面屢屢曝出消息稱其計劃下半年IPO。如今中概股仍未回暖,毛利20%的唯品會尚且流血上市,估值慘不忍睹。傳京東毛利僅5.5%且盈利無預期,如此成績單,雖有數百億銷售額,卻很難讓投資者買單。適時砍掉一些營銷成本,提高毛利水平,可以為IPO增添砝碼。
但上市前的營銷工作還是要做的,或許更換一些效率更高的方式:電視廣告的千人成本最低,轉化率也極低,互聯網、樓宇屏就高些。今年2月底,消息稱京東與分眾簽訂框架協議,年內投入1億元廣告費。這與知情人士所透露京東放棄標的的時間接近,這筆營銷費用或轉投分眾等新媒體。
二,資金鏈吃緊 存錢過冬
近期關于京東資金鏈告急的聲音不絕于耳,從李國慶質疑京東資金只夠維持到8月,到多家媒體報道京東囤地千畝無錢建物流,資金缺口50億,人們關注的焦點始終在于京東是否“錢緊”?
3月底,一份據稱來自“京東聘請的投行”的簡報在業內廣泛傳播,稱京東去年實際銷售額約210億元,毛利率僅5.5%,年虧損達11.3億元。在與李國慶的“賭局”中,劉強東稱賬面現金超過60億元,有媒體為此計算了一筆賬:京東對供應商的賬期為2個月(供貨后,京東兩個月內付款),其平均庫存周轉周期為11天,供應商貨款在京東賬面滯留超過1個半月。如京東每月銷售額20億元,其賬面即有超過30億的供應商貨款。
劉強東所稱60億賬面現金若扣除供應商貨款,及后續物流投入和銷售虧損,確實不算寬裕,砍掉一些成本,存錢過冬無可厚非。
三,借央視招標之勢炒作?
央視黃金資源廣告招標會成功舉辦18屆,被稱為“中國經濟晴雨表”,歷來有大量媒體參與報道。若能成功競標一些重要標段,可輕松獲得輿論關注,展示企業正面形象,取得不錯的宣傳效果。
另一方面,競標現場被高度關注,但媒體很難對后續執行情況一一核對查證。部分企業評估后撤標,只損失部分代理費,競標公司一般也會低調處理,撤標很難被外界發現。
前述廣告業內人士表示,競標后不執行標的的現象并不少見,幾乎每年都有,業內早有先例: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央視廣告招標第三屆,即有標額2億的“二標王”酒企齊民思、標額1.6億的春蘭空調等低調撤標,當時引起了廣泛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