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筆者上篇文章提到,內容為王的時代,微博依然在時下互聯網語境下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這篇文章想談的是微博與新浪微妙的產品邏輯和生態。說微博傳承新浪,沒有任何貶義,并不是說微博在走新浪的老路,而是說微博以社交產品的定位和形式一步步在實現門戶新浪原本具備的功能,而這是所有互聯網更新迭代的必然訴求。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社交網絡-虛擬現實,這條互聯網發展的基本脈絡,本質上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做相同的事情,微博較之于新浪,同樣如此。

近日,艾瑞咨詢盤點了2014至2015年中國社交網站的發展,發布了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應用月度覆蓋人數排行,其中微博由14年的第八名上升至第五名,月覆蓋人數同比增長41%。當有人繼續唱衰微博之際,我們卻發現人們對社交資訊的需求遠未達到滿足,微博依然有強大的生命力。而且,我認為微博正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傳承新浪,滿足著不同群體的多元化需求。
新浪是中國互聯網門戶的鼻祖,微博是社交網絡的代表,二者幾乎是完全不同類型的兩款產品,為什么我說微博在傳承新浪呢?我們不妨回頭看,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社交網絡-虛擬現實,這是一條互聯網發展的基本脈絡,分別代表了web1.0、web2.0......等等時代,但你有沒有考慮過為什么不同時代的產品差異如此之大?
其實這只是錯覺,本質上這些產品都是一樣的,即達到提升效率、提供娛樂的目的,只是由于技術等原因在不同時代呈現方式不同。舉個例子,步行-馬-汽車-飛機,分別代表不同時代的交通工具,產品形態上差別很大,但本質上一種東西,目的也大同小異。所以,從這個角度看,Yahoo與Facebook、Google與Oculus、百度與微信、新浪與微博本質上也相同。
所謂本質也形同,即不同時代的互聯網用戶使用這些產品的心智是一樣的,從這個邏輯上,我來談談為什么說微博在傳承新浪。
有流量就是孵化器
新浪作為一個孵化器,最大的功績就是通過新浪博客孵化出了微博,而任何流量大戶都可以做孵化器,微信入口、百度中間頁莫不是如此,同樣的道理,微博也是孵化器。如果你仔細觀察,微博已經在信息流中、右側話題運營欄中加入了一些其孵化的新產品。例如,不少分享的視頻都是通過秒拍這款產品發布,而秒拍是微博主導的段視頻產品。而諸如#在路上#、#隨手拍#等運營話題,則能看到微博相機的身影,而這是微博旗下的一款類似于Nice的圖片社交產品。不難發現,門戶時代,更多的是通過流量支持體現孵化器的作用,而社交時代,除了在流量上給予支持,在產品層面、運營層面也能給予相應的支持。從這個角度看,微博同樣達到了曾經新浪的作用,即通過自身產品優勢孵化新產品。
能發聲的地方都是新聞
很多人有一個印象,感覺在移動時代新浪對新聞不是很用心,其實不然,一方面搜狐、網易等手上的牌有限,所以對新聞客戶端很重視,另一方面新浪并非對新聞客戶端不重視,因為微博才是中國裝機量最大的新聞客戶端。新浪靠門戶起家,在門戶這種形式逐漸衰落之際,新浪、搜狐等傳統門戶都在談門戶轉型,但轉型是不是就是在移動端做個新聞app呢?或者是不是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式的創新呢?我不得而知。而微博已經不知不覺在承擔著新聞門戶的作用,比如某某明星出軌事件、尼泊爾地震事件等,如果放在10年前,人們首選去門戶看此類事件,但如今肯定是通過微博等社會化媒體。能發聲的地方都是新聞,這是微博傳承新浪的又一重體現。
垂直化戰略的深入
最近幾乎所有傳統門戶都在談垂直化?原因很簡單,傳統的信息供給模式價值已經不大,必須切入交易才能價值最大化,但切入交易的成本極大,這就使得各個門戶只能選擇自身最擅長的領域實行垂直化戰略,比如搜狐汽車、網易教育等,其它諸如58、趕集等分類信息網站也開始深耕垂直化領域,這也是為什么搜房、汽車之家這類垂直類網站市值如此之高的原因。而對新浪而言,財經、體育、娛樂都是其極具競爭力的垂直頻道,在門戶時代,其垂直化戰略并沒有太大的深入。而最近,聽說新浪娛樂已經被劃分到微博下,我認為這標志著微博垂直化戰略的深入,一方面微博+新浪娛樂,除了在常規營銷上對電影、綜藝、明星活動等的支持,另一方面微博甚至可以通過其明星資源、數據資源、營銷資源親自切入電影等領域的制作發行,想象Netflix與紙牌屋的關系。
Follow與頻道的區別
Follow雖然是一種社交術語,但其實背后體現的是信息的分割形式,你關注不同的微博就會接受到不同類型的訊息,這就如同你在新浪上看不同的頻道。門戶時代,新浪除了要拓展不同的垂直頻道,還要拓展各個地方頻道,這無非是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信息獲取需求,而到了微博時代,這種取代變成了各行各業的大V們、地方微博、互聯網+等等,而信息獲取的形式從門戶時代的查找頻道變成了社交時代的Follow。這種改變帶來的影響包括:用戶群體更細分、信息獲取更準確、互動方式更便捷。所以,目前有一個顯著的趨勢就是一切皆社交,各種垂直社交此起彼伏,恨不得挖掘各種細分垂直領域。
微博傳承新浪,這其實不是貶義,并不是說微博在走新浪的老路,而是描述一種常態,即任何新產品總有通過新方式滿足用戶的原有需求。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社交網絡-虛擬現實,這是一條并不嚴謹的互聯網產品發展脈絡,但不妨礙我們借此梳理以微博為代表的產品如何在當下重構我們的互聯網生活。很多人現在將微博、微信稱為一款工具,而非社交產品,這其實描述的是一種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