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瀏覽器之間的明爭暗斗持續已久,最近有人爆料,UC瀏覽器試圖從QQ瀏覽器“拉客”。通俗地來講就是UC誤導了用戶,試圖打開只有用QQ瀏覽器才能打開的網頁,造成了頁面錯誤的結果。這種事情究竟是怎么發生的呢?
首先需要一些背景知識
1、網址的開頭會有諸如XXXX://這樣的字樣,這被稱為網絡傳輸協議。服務器端和瀏覽器端的協議兼容,網頁就會被順利打開。
2、網絡協議分為公開和私有兩類,如大家熟悉的“Http://”開頭的網址就屬于公開的協議,理論上所有瀏覽器都可以打開。私有的協議內容不需要對外公開,只有服務器和瀏覽器兩端協議兼容,才能打開網頁。
3、如果安卓系統遇到私有協議的網頁,就會向系統內安裝的瀏覽器詢問:諸位愛卿誰可以打開這個網頁呢?
下面故事開始了。
瀏覽器拉客?
騰訊推出了其私有協議(以“qb://…”和“mttbrowser://…”開頭),并且用此協議運載騰訊的手機頁游或者站內網頁等內容,并且理所當然地使自家的QQ瀏覽器可以解析這些網址。在安卓系統上,用戶如果想玩某一款騰訊頁游,系統會自然會詢問哪個瀏覽器可以解析這個網頁。此時本該是騰訊瀏覽器出來說:“臣妾可以做到。”但是,UC瀏覽器和QQ瀏覽器同時跳出來說自己可以做到,這時系統只好讓用戶來選擇(事實證明其實UC并沒有解析此網頁的能力)。如果此時不明真相的用戶選擇了UC,那么將會指向一個空的頁面。大部分用戶會認為是網頁錯誤,而不會懷疑是瀏覽器選擇的問題。而且在用戶首次選擇了使用UC之后,很可能以后每次遇到同樣的情況,系統都會默認執行第一次的選擇,用戶再也無法打開這些網頁。
在安卓的規則下,各個App都需要向系統聲明自己可以打開什么樣的網頁,而從UC向系統提交的聲明中,可以看到騰訊專用的網頁字段,通俗地來說,就是UC沒有金剛鉆,非要攬瓷器活,造成了用戶的損失。

這件事可以稱為“劫持”嗎?
某網絡安全企業高管向記者介紹,UC聲明可以打開其他私有協議。有兩種理解方式:
1、UC對外兼容,為了提高用戶的體驗,聲明了所有的協議,這樣做法的結果是:在UC瀏覽器瀏覽一切網頁,UC都直接解析,毫不猶豫。(當然結果有可能是無法解析,出現錯誤。)
2、UC故意搗亂,只向系統聲明了騰訊的協議,明知無法解析,還是要出來胡鬧,把騰訊的流量引向自己。
這兩種理解方式的區別在于,UC到底向系統聲明了哪些協議。
下面我們看圖

UC向安卓系統提交的協議聲明
UC支持的協議全部都在圖中了,除了公共協議,UC的私有協議之外,只有騰訊的私有協議。截圖中最后一行的代碼塊為結束符,意思是,“皇上,我支持的協議都在這里啦。”可見UC此舉似乎只是針對騰訊的瀏覽器。
這種行為算不算劫持呢?即使在互聯網行業內部也存在眾多說法。“這種行為沒有用黑客手段,算不上典型的劫持協議,而只是濫用系統接口。”某安全領域的業內人士表達了這樣的觀點,這種做法并沒有任何技術含量,而是非常惡心的不遵守規則。
他同時做了一個有趣的比喻:
從機場出口出來,有接機的人。穿紅色衣服的乘客到舉著紅牌子的人所在的通道;而穿藍衣服的乘客到舉藍色牌子的人所在的通道。而UC這個就是在一個通道中舉了多種顏色的牌子,造成了識別混亂。然而他并沒有把其他人的牌子搶走。
這種行為是行業潛規則嗎?
那么究竟為什么UC瀏覽器要做這樣的事情呢?某海外瀏覽器行業技術人士透露,對于瀏覽器App,考核的指標有兩個:日活和收入。而在瀏覽器之間的競爭中,從這兩個方向出發,就形成了“流量劫持”和“搜索劫持”兩類并不光彩的競爭手段。前述人士同時表示,不排除是產品方面的人,為了業績和考核,從而想出的“下策”。
不久前騰訊更新了QQ瀏覽器,并且推出了頁游板塊,騰訊表示,使用“QQ瀏覽器”是為平臺上的手機頁游打通社交及支付的鏈條,而且QQ瀏覽器的內核,保證了游戲的運行穩定和流暢。根據騰訊的說法,不難看出,騰訊認為只有自家的瀏覽器才能保證用戶體驗,因此要采取私有協議。
截至發稿,雷鋒網并沒有得到UC對此事的回應。然而,根據某接近UC瀏覽器人士的說法,聲明對手的私有協議,是行業的潛規則。而且各家都在做類似的事情。那么究竟是否大家都在這么做呢?在安全技術人士的幫助下,雷鋒網做了一個小實驗。
做個小實驗

手機同時安裝UC瀏覽器和QQ瀏覽器,然后分別打開兩組包含私有協議的網址。在點擊UC私有協議的網址時,網頁直接跳轉到UC瀏覽器,這說明UC聲明了對于自家協議的兼容,而騰訊的QQ瀏覽器并沒有跳出來聲明其可以打開這個網址。而在點擊騰訊的協議時,有趣的事情發生了,UC果然跳出來,和騰訊一起聲明可以打開。
從這個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到,UC瀏覽器對騰訊的協議進行了劫持,而騰訊并沒有劫持UC的協議。那么,會不會是各家都以騰訊為目標,全都聲明了騰訊的協議了呢?
讓我們來看看其他瀏覽器有沒有對QQ的協議進行劫持呢?雷鋒網又同時在手機上安裝了360瀏覽器、獵豹瀏覽器、搜狗瀏覽器、Chorm瀏覽器,與之前的UC瀏覽器和QQ瀏覽器并存。 在點擊騰訊協議時,仍然只有UC跳出來,與QQ瀏覽器“對峙”。從以上的實驗開看,這種行為應該只是個別瀏覽器的行為,說是行業潛規則恐怕難以讓人信服。

然而事情是這么簡單嗎?

根據UC方面的回應,UC瀏覽器10.4版本之前,對騰訊專用協議是可以解析的。而在騰訊某次升級之后,便出現了解析錯誤。這也側面印證了為什么近期才會有人發現無法兼容的問題。可以判斷,UC對于網頁無法正確解析這件事也有些措手不及。主觀上并沒有想用劫持用戶的方法來要挾對手。UC也表示將要盡快解決這一問題,爭取在下一版本的更新中修復用戶無法瀏覽的情況。如果無法修復,則會選擇放棄支持騰訊的協議。
UC對于騰訊網頁的跳轉失敗,其本質是由于騰訊采用了私有的協議,那么作為封閉方的騰訊是出于什么目的呢?雷鋒網也采訪到了騰訊方面的發言人。騰訊表示,以“qb://…”和“mttbrowser://…”開頭的網址都是QQ瀏覽器專屬內容資源的定位標識,只能使用內置相關支撐組件的QQ瀏覽器訪問這些專屬內容(游戲、視頻和小說等)。其中,游戲基于QQ瀏覽器內置的游戲引擎,視頻依賴內置播放器插件,小說依賴QQ瀏覽器私有加密協議(版權保護目的),等等。
對于此次事件,騰訊方面也表示:“應用軟件向操作系統聲明支持特定協議,是對操作系統、應用軟件和用戶的嚴肅承諾,蓄意干擾其它應用軟件正常運行流程,損人不利己。”
雖然表面看來,UC此舉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QQ瀏覽器的商業利益。騰訊方面的聲明也言辭激烈。但是同樣值得思考的是,騰訊對于頁游和視頻等服務使用私有協議,其動機是出于商業競爭還是用戶體驗?如果不采用這種封閉的做法,是否會影響到騰訊為用戶提供服務?
有互聯網行業分析人士認為:從產品的進步角度來講,開放是如今的趨勢。而騰訊采用私有協議的方式,卻宣告了一個封閉的態度,這種做法的合理性值得商榷。在這個角度上講,刨去道德判斷,把這次事件定義為商業競爭更加合適。
類似撕逼無處不在
其實在互聯網產品的競爭中,類似的拉客并不是第一次,其中有很多也和UC相關。
早在UC的同門搜索“神馬搜索”剛成立之時,由于UC把應用內的搜索更換成了“神馬搜索”,就曾經和百度爆發過沖突。在UC瀏覽器內搜索百度貼吧等頁面的時候,會彈出巨大的遮擋窗。而UC也曾就這件事發表過聲明。
UC在2014年針對百度發布的聲明
今年五月,“搜狗搜索”也被爆出劫持“神馬搜索”的搜索結果,即使用神馬搜索,結果卻出現搜狗提供的結果。雖然這種情況被證明并沒有被大面積爆發,時間的真兇也沒有水落石出,卻體現出了各個利益相關方的博弈態勢。
某移動產品經理爆料,類似的劫持不止存在于瀏覽器和搜索領域,只要是相似的軟件,都會有此類競爭。比如,一個無法打開PDF文件的軟件,卻宣稱自己可以打開,造成了用戶的使用問題。
探尋這些所謂“劫持”行為的本質,都是商業利益的博弈。商業判斷和道德判斷總會有差異,一位自身的互聯網的安全人士評價道:“實際上用戶還是有選擇權的,App并沒有強制用戶,我覺得最恰當的評判就是——不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