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又收到蘇寧送來的一臺電磁爐。上午,趕在“〇元購”的最后一天,我又訂了松下的無繩電話,然后用券換了漫步者的2.1音箱。自從8·15電商巨頭三國殺開始以來,我已經把我家和老爸老媽家缺的家電小家電都買光了,都是從蘇寧買的。不僅添了新的空調、冰箱、打印機,還有高壓鍋、羽毛球拍······以及近千元的書,和數不清的U盤鼠標這些小東西。
也許有人會奇怪,電商三國,為什么我只買蘇寧?說實話,我跟張近東非親非故;而且在零元購的活動中,還曾因為沒搶到心儀的東西在微博上發過牢騷。但作為一個純粹的消費者,我只算實惠賬。經過仔細的價格比對,我發現京東是在提價的前提下“打折”,而且是那種最常見的幾折“起”;媒體甚至發現,劉強東的豪言壯語實際上建立在偷換實體店價格和網店價格的基礎上。所以,消費者在京東著實撈不到什么實惠。而蘇寧的零元購呢?舉個例子,我買個高壓鍋,全額返券,我用券再買一臺約等值的電磁爐(券沒用完可以湊個U盤什么的),相當于我買的所有東西都打了實實在在的五折;或者也可以認為高壓鍋是花錢買的,電磁爐則不給錢白拿。關鍵還在于,每選一樣東西,我都經過了淘寶查詢,結論是蘇寧未提價。
所以連媒體也說,8·15京東發起的價格大戰,京東是聲東擊西,蘇寧虧損最大,是上當受騙,是輸家。真的這樣嗎?在8·15的前一個交易日,在劉強東揚言如何如何的時候,蘇寧股價一度猛跌7%,而8·15開戰當天,蘇寧股價卻逆勢漲停,并在后幾個交易日紅盤企穩。要知道,這幾個交易日的背景環境是大盤連跌并洞穿2100點,整個A股哀鴻遍野。對于一個上市公司來說,短暫放大的營銷虧損在蘇寧逆勢而行的市值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很多人為劉強東發動8·15價格戰叫好,甚至認為京東因為算計蘇寧國美得逞而“大獲全勝”。在我看來其實不然,京東要的不是利潤,而是份額。雖然沒有明確的書面協議透露出來,但吸納了俄羅斯DST這樣的全球資本大鱷,京東必然是有對賭條件的,可以猜想,這個條件極有可能是在某年某月之前,將排名做到中國電商第一,占據份額不能低于多少,而不需考慮同期的利潤或者虧損(DST的15億美元就是拿來燒的嘛,不燒何為?)確實,DST有FaceBook、Groupon這些正面案例在先,但DST的投資并不代表京東成功的必然趨勢。與京東最大的區別在于,FaceBook、Groupon都是技術創新型企業,而京東恰恰不是。京東所在的,是最傳統的商業零售領域,其創新性僅僅在于渠道。而且更大的區別還在于,FaceBook創造了社交行業、Groupon創造了團購行業,但不是京東創造了電子商務行業,而是電子商務行業創造了京東。
蘇寧不是傻子,其大規模實施“零元購”的意圖非常明顯,就是阻擊京東擴大市場份額的終極目標。打蛇打七寸,既然京東不是奔著利潤而是奔著份額而來,那么付出再大的代價,只要不讓京東擴大份額,對于蘇寧來說,都是值得的。
規模并不代表效益,份額也不決定未來。從社交到團購、再到今天的電商,PPG的前車之鑒還歷歷在目。那么風險投資商是傻子嗎?當然不是,他們是賭徒。你讓一群習慣了豪賭的職業賭徒,放棄幾千萬上億的“梭哈”,而坐到麻將桌邊,或者橋牌局上,小賭幾把,那肯定是一萬個不樂意。對于這幫賭徒來說,資本決定論早就被奉為圭臬。他們的信條很簡單,投資換來規模和份額,企業估值在這個過程中將如雪球般迅速膨脹,一旦獨霸整個行業,投資即可全身而退。至于企業利潤和百年大計,對不起,不在考慮之列,他們的投資回報模式與傳統商業截然不同,就是為了博傻之前的退出。現在有很多人都想當然地認為,這種資本決定論的主張是資本主義發展歷史表明的核心觀點,甚至可以說天經地義。但在我看來恰恰相反,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才是市場發展的核心任務,而非資本。否則,也不會有美國各個階段不同版本的反壟斷法出臺。這些法律的實施目的,都旨在維護一個公平正義和健康的市場環境。
資本決定論在中國電子商務行業迄今為止的演化歷程中,凸顯出了一個極端的矛盾:資本投入的不斷加大沒有在投資回報的規模上得到必要的增長,或者使得投資收益的效率得到改善,反而在規模越大虧損越大和投資越多虧損期越長這兩個方面得到明確的反映。沿用經濟學家卡普林斯基(Kaplinsky R.)和巴格沃蒂(J. Bhagwati)的觀點:這種“惡性增長”(或者“悲慘增長”)擴大了產業規模增加了產品流量,但卻摧毀了整個市場。所以,在這次“三國殺”當中,康佳評論京東此舉是在“毀滅社會財富”,而海爾則旗幟鮮明地終止了與京東的合作。幾乎可以預見,眾叛親離對于京東而言“絕不是夢”。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大舉伐魏。雖舉有“仁義之師”大旗,然而蜀國終因國力不濟,后繼乏人而衰亡。對比今天的電子商務巨頭三國殺,有一次又一次依靠投資飲鴆止渴,然后一波接一波挑起價格戰的京東,有既是上市公司又擁有龐大連鎖網絡的蘇寧和國美,孰魏孰蜀,可謂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