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行市場再起風云,滴滴在繼發起快車的“橙色星期一”后卷土重來,在順風車發起“桔色星期一”活動。據滴滴自己公布的數據顯示,其訂單量在活動的推動下成倍增長。然而滴滴曾經發表要百分百占領拼車市場的雄心壯志,在這輪補貼戰中卻并沒被有效推動,拼車市場中滴滴最大的對手——嘀嗒拼車的訂單量卻連連攀升,連續3天,日增長率高達12%,且其在蘋果APP下載排行榜中的位置也步步為營,連續攀升到總榜第26名,持續坐穩拼車市場行業第一的寶座,其背后原因著實值得玩味。
拼車市場屬于新興的市場,到目前為止仍處在市場開拓的階段,用戶仍然需要被教育和引導,任何營銷活動都會增加消費者對這一市場的認識,擴大市場的容量。在拼車市場中,嘀嗒拼車屬于較早豎起行業品牌的企業之一,而且精耕細作的時間較長,在大多數消費者的認知中,拼車和嘀嗒拼車幾乎是可以劃等號的,當人們提到拼車軟件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嘀嗒拼車。
另一方面,滴滴在打車、專車市場已然成為霸主,在拼車市場上也繼續采用品牌延伸策略,以滴滴順風車進入,雖然可以借助滴滴打車原有的用戶,迅速提升訂單量,但也陷入了自身多條業務線左右互搏的泥沼之中。
這次滴滴順風車營銷活動一日之內雖然訂單量飆升,但是這些訂單中,很多是蠶食了滴滴專車及快車份額的結果,為了沖量,滴滴順風車激勵順風車主當日接8單,這樣的策略使得滴滴順風車全然沒有了上下班順路拼車的概念,同時也越來越滑向”順風車外殼”掩蓋下的快車模式。
周一當天,很多網友都反應滴滴的專車和快車無人接單,原因就是在當天短期利益誘惑面前,越來越多的專車和快車司機沖入滴滴順風車的陣營里撈快錢,從而使得專車和快車的需求無人接單。
作為乘客,打開滴滴客戶端,看到順風車的高額補貼,自然選擇了順風車而不是原先的打車、專車、快車;作為專車、快車司機,看到順風車的發給車主端的高額補貼,也會隨時轉投到滴滴順風車的陣營。所以,滴滴順風車的崛起,其實很大一部分是站在自家快車與專車業務的血泊之中,而非搶奪了競爭對手的份額。
滴滴順風車的營銷活動,依靠高額補貼影響了用戶當天的出行方式,也混入了快車、專車司機的搶單刷單行為,造就了長尾曲線的“頭部”,出現了“大熱門”訂單量激增的現象。而當高額補貼燒完后,滴滴順風車能留住多少用戶,還待商榷。
再來說滴滴順風車的對手嘀嗒拼車,如果說滴滴順風車創造了長尾曲線的“頭部”,制造了拼車市場短時間內的“大熱門”,那么嘀嗒拼車則一直深耕在長尾曲線的“尾部”,立足于每天出行頻次較低、但數量巨大的通勤上班族中,這些用戶大多在早晚上班高峰中進行拼車出行,路線固定,時間大體固定,不以載客盈利為目的。車主和用戶是真正的順路匹配,在優質的用戶體驗的前提下,用戶的穩定性和用戶的數量總和都呈現出逐步提升的趨勢。
歸根結底,拼車市場應該回歸到公益環保、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的共享經濟本質,真正以車主與乘客順路為基本準則,實現高效率的順路拼車。用戶習慣的養成得益于優質的用戶體驗,嘀嗒拼車專注于拼車領域精心細耕,故而穩中有升,滴滴意圖大包大攬,難免欲速則不達。拼車出行市場的前景,能否如滴滴所欲,實屬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