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中國微博客的這場零和游戲看上去已經結束,但這并不意味著微博客行業的落幕。競爭的輸贏已有定論,但發展的前路卻仍待開拓,這一場獨角戲接下來要看剩下的角色如何演繹了。

寫在前面:中國微博客的這場零和游戲看上去已經結束,但這并不意味著微博客行業的落幕。競爭的輸贏已有定論,但發展的前路卻仍待開拓,這一場獨角戲接下來要看新浪微博如何演繹了。
你現在刷微博的時候,會選擇哪家?是有態度的網易微博,是與微信同出于企鵝家族的騰訊微博還是新浪微博呢?這個答案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容易回答了。
不過,我們先看看數據們怎們說。
近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6月,我國微博客用戶規模為2.04億,其中手機端微博客用戶數為1.62億,占總體的79.4%,比2014年底上升了10.7%。數據顯示,微博客市場內部的品牌競爭格局已經明朗,微博客用戶逐漸向新浪微博遷移和集中,使用新浪微博的用戶占69.4%。
近7成的用戶占有率,這足以稱得上是行業寡頭的市場份額了;再看前段時間艾瑞咨詢發布的數據,新浪微博在移動應用月度覆蓋用戶規模的排名也進入前五,而排名前五的應用中除微博外均為通訊或工具類應用。
兩家研究機構的數據從宏觀上都指向一個結論: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用戶數,微博客的競爭已經宣告結束,國內微博客的競爭這場零和游戲,新浪微博笑到了最后。
微博客之爭,對手退出,新浪獨大
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零和游戲對玩家來說或許并不是最佳的結果。但在你死我活、競爭慘烈的中國互聯網行業,微博客行業的零和游戲則不能用常規的觀點來看,贏家終歸是贏家,這是毋庸置疑的。
人們普遍認為零和游戲是與彩票是一個道理,有贏的就有輸的,那么游戲的總成績還是零,但至少彩票的博弈還是看運氣幾何;那么回過頭來看微博客的博弈,這場游戲看的是自身的競爭力和各路對手犯得愚蠢錯誤。就拿騰訊微博來說,起步晚于新浪,眼見新浪微博一騎絕塵自然是心有不甘,憑借騰訊社交用戶的雄厚基礎,騰訊微博的追趕勢頭倒也是猛烈,但這款從誕生就被定義成防御型的產品,外有勁敵,內有QQ、微信的掣肘,這本質上就與新浪傾全力經營微博大相徑庭,失敗或許也是注定的。
自2013年開始,搜狐、網易、騰訊等公司對微博客的投入力度陸續減少,微博客整體市場便進入洗牌期。去年11月5日網易微博宣布遷移到LOFTER,并入LOFTER后,網易微博將不再單獨運營;無獨有偶,騰訊則宣布撤銷微博事業部,微博會員也暫停申請開通和續費;比起網易和騰訊一直堅持到去年底,搜狐的微博業務則是更加慘淡,猶記得張朝陽曾放話要超越新浪,但始終是雷聲大雨點小,而張朝陽也開始堅定做視頻業務,不再提起微博,今年上半年,張朝陽本人重新回歸新浪微博發聲,以實際行動為搜狐微博戰略的終結畫上一個不圓滿的句號。
截至今年上半年,微博客市場內部的品牌競爭格局已經明朗,微博客用戶逐漸向新浪微博遷移和集中,使用新浪微博的用戶占69.4%,并且一至五級城市的使用率都在65%以上,新浪微博一家獨大的格局已經確立和穩固。但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新浪微博最終成了笑到最后的贏家,但筆者并不認為這樣的結局對于新浪完全是利好的。擔心在于,在一個有2到3家競品的行業,更有利于各家在競爭中發揮各自的優勢做出更貼近用戶的產品和功能;競爭面前,誰都不能托大,市場和用戶的選擇瞬息萬變,沒人保證這就是最后的結局。所以,已經一家獨大的新浪微博,切不可裹足不前,否則這場零和游戲的總分終還是要歸零。
微博客獨角戲,新浪要怎么演?
在這孤單角色里,
對白總是自言自語,
對手都是回憶。——許茹蕓《獨角戲》
歌詞這樣唱,那么對于新浪微博來說,還是最好盡早忘掉“回憶里的對手“,厘清自己的目標,不要自言自語的”對白“。擺在面前的,兩件事是優先級。
首先,隨著競爭對手相繼退出微博客領域,在二三四五線城市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微博CEO王高飛近期曾指出,微博在二線城市的滲透率只有一線城市的50%左右,在三線城市更只有1/3,這表明微博用戶的增長仍具有潛力。我們看到,微博正在做的是通過加強與地方電視臺的臺網聯動等手段,快速占領了這部分新增市場,而智能手機領域也是極佳的切入點,在社交媒體領域的一家獨大,與手機廠商等渠道的合作更加順暢,從而得以快速拓展用戶規模。筆者曾在《內容為王的時代,除了微博還剩誰?》文中提及,在二三四線城市下沉的用戶里,大可不必像電商巨頭那樣過度考慮他們的用戶消費力,獲取興趣資訊、滿足他們最直接的需求可能就足夠了。明確了用戶在哪,微博該去哪兒,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實現,這個機會微博沒有理由不把握住。
其次,明確微博的優勢并釋放這部分能量。微博內容價值的實現離不開社交媒體基因獨有的傳播優勢,馬航事件、冰桶挑戰、周一見、橘子哥、庫克開微博等多維度的事件的發酵足以證明微博依然是用戶獲取資訊的最重要選擇,也是全民熱點的最佳孵化器。當年新浪靠新聞門戶起家,如今微博似乎在不知不覺中在承擔著新聞門戶的作用,過去人們首選去門戶關注的新聞事件,但如今大部分人會是通過微博去第一時間獲取。
作為社交媒體,在社交應用的PK中,這里的用戶需求變得細分,微博要清楚媒體屬性依然是主流需求,將自己的傳播價值的進一步釋放,微博只有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社交媒體,才能使產品和運營思路更加清晰,這樣的微博還將繼續發展下去。
結語:有人說微信的存在威脅了微博的生存,微博早已日暮西山;不可否認的是騰訊微博在自家微信的攻勢下都倒下了,新浪微博肯定是有壓力啊。但新浪微博活下來了,還上市了,也盈利了,站穩了微博客行業的地位。這說明什么?其實,用戶自己早已經重新判定了微博、微信的性質和作用,二者其實不互相取代,能滿足不同的需求。正是社交媒體和社交網絡完全不同的類型區隔,微博的傳播效果越來越得到客戶市場和用戶市場的認可,而外界諸如微信的競爭也會促進微博的創新速度,規避這場獨角戲的風險,想來微博依舊是微博,那個140字的社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