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們都想一口吃個胖子,一夜長成巨人,于是“價格戰”不可避免,這就是典型的以“百米短跑”心態經營企業,忘了企業經營最重要心態是“馬拉松長跑”。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京東商城CEO劉強東向高管發送郵件,要求京東明年必須盈利止虧,并做適當收縮。對此有人驚呼:京東終于熬不住了!
數據顯示,2011年京東實現營收212億元,凈虧損約13億元。鑒于2012年市場形勢趨于嚴峻,且多次發生電商價格大戰,預計虧損額度將進一步放大。這對一個急需流動資金的企業,絕對不是個好消息。
劉強東郵件釋放出的信息可以解讀為:京東企業戰略將發生重大調整,“規模第一”不再是企業第一追求,“盈利第一”才是當務之急。對于目前的京東來說,發展已不切合實際,生存才是第一要務。
除了大環境因素,來自蘇寧、國美的強力阻擊也是京東慢下來的原因。今年以來,傳統連鎖大佬蘇寧、國美紛紛發力電商,極大地阻礙了京東這輛戰車前行的速度,變京東“一枝獨秀”為京、蘇、美“三足鼎立”。尤其蘇寧易購,給京東造成巨大壓力,張近東鐵了心要“干掉”劉強東,這個時候,京東硬碰硬強撐,最好的結果是同歸于盡。
而VC斷供,則讓京東失去了打價格戰的資本。過去,劉強東敢于叫板蘇寧、國美,很大程度上依仗VC的支持,但是,多渠道消息證實,VC已經拋棄了京東。這是可以理解的,沒有人一直愿意拿自己的錢供別人“打水漂”。過去,VC們一廂情愿地認為,只要把京東扶持起來,就能收獲回報?,F在看,京東能不能扶起來,本身就是一個大大的問號;再者,VC們已經不再相信“燒錢就有回報”的說法。
經濟形勢持續嚴峻,客觀上讓越來越多企業實施較為保守的戰略,京東自然也不例外。世界銀行已經將中國2012年GDP增速預期下調至7.7%,在這種經濟環境之下,國內消費市場不可能有大的提升,企業要想安然“過冬”,就必須少運動,多保暖。因此,京東變“規模第一”為“效益第一”,是“過冬”之策。劉強東明白:活著才是最重要的。這實際上意味著,京東滋潤的日子已經不多,要準備過苦日子了。
當然,準備調整戰略的不止京東,還有它的對手們。一個最能說明電商戰略集體轉型的例子,就是今年國慶長假,喜歡高調的電商們,竟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低調。有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京東、天貓、蘇寧易購等國內電商平臺,均出現流量大幅下滑。
表面上看,電商的低調是因為“8.15大戰”受到發改委警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不敢莽動,實則有多重原因。
除了經濟形勢持續嚴峻直接削弱了消費者購買力之外,還有一部分消費者轉向了實體店。自8月下旬國美、蘇寧宣布實施“線上線下同價”,且確保比京東便宜之后,消費者線下線上購買已無價格差別,而實體店所具有的體驗及休閑功能,讓一部分消費者認為,實體店購物更有保障。
實際上,即使從全球看,電商的時代也遠沒有到來。即使在電子商務比較發達的美國、韓國,也沒有任何一條消息能證明電商已經超越傳統商業形態。中國的電商們,顯然過于著急了。
這種焦急的心態十分有害,電商們都想一口吃個胖子,一夜長成巨人,于是“價格戰”不可避免,這就是典型的以“百米短跑”心態經營企業,忘了企業經營最重要心態是“馬拉松長跑”。從這一點上講,我認為京東主動調整企業戰略,將盈利放在第一位是個正確的選擇,有利于反省失誤,修煉內功,建構企業系統競爭力。在這方面,我再次建議中國的電商們多研究亞馬遜,看看榜樣是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