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了虛擬現(xiàn)實設備Oculus Rift,引起了輿論的一片嘩然。最近,更有新聞爆出,facebook已經(jīng)在上海為Oculus注冊公司,同時,已經(jīng)“facebook化”了Oculus Rift宣布,將在明年正式推出消費者版的VR設備。
于是,一個個疑問產(chǎn)生了:facebook這是要帶著Oculus Rift跑偏嗎?社交平臺真的要與虛擬現(xiàn)實建立連接嗎?
(圖為疑似facebook為Oculus注冊公司的相關信息,來自網(wǎng)易科技)
乍看上去,這似乎有點坐著飛機去買菜的感覺。畢竟,虛擬現(xiàn)實技術從一誕生,就天然地與游戲、影視這些強視覺需求領域密切相關。說到社交,難道看著好友實時發(fā)布的照片、視頻,與之互動還不夠嗎?實在要追求面對面的感覺,facetime也可以滿足。一定還要用得上虛擬現(xiàn)實這把宰牛刀?
然而我們相信,扎克伯格的這項決定必然不會是拍腦門的產(chǎn)物。在信息量不對等的情況下,我們也很難真正判斷這一收購到底是不是明智之舉。不過通過他在聲明中的一小段話,我們似乎可以受到一些啟示:
“想象一下,坐在場邊的座位上享受觀看比賽,坐在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老師和學生的教室里學習,或者與醫(yī)生面對面咨詢,這只需要在你家里安裝這樣一臺設備。”
啟示在哪里呢?
我們過去,怎樣看待虛擬現(xiàn)實的優(yōu)勢?
首當其沖:大。世界上最大的屏幕是什么?不是無限制擴張的IMAX巨幕,而是這種能把你的視野完全占據(jù),一絲一毫都不浪費的沉浸式VR設備——話說,人們喜歡看超大屏幕,其實追求的也就是這一點。
另一個優(yōu)勢:真。正因為完全沉浸其中,再加上3D效果和陀螺儀技術,真的可以讓用戶身臨其境。無論是槍林彈雨,還是鳥語花香,過去那些視覺作品無論做得多么逼真,播放載體的外邊框終究是局限,讓人掃興。只有虛擬現(xiàn)實設備,才能讓那些視覺大作的魅力發(fā)揮到極致。
聰明的你也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到這里為止,VR技術的優(yōu)勢畫出了第一條邏輯線——因為沉浸,所以逼真。那么VR的路走到這里就算大功告成了嗎?往后的人們,就在不斷誕生的宏偉、精致的場景中,持續(xù)歡呼雀躍?顯然不是。
因為逼真,于是很多其他有趣的事情就要發(fā)生了。
扎克伯格蜻蜓點水地一些例舉,已經(jīng)足夠催發(fā)人的腦補。就拿和世界各地的學生在虛擬現(xiàn)實課堂上課來說,你就只能想到面前無數(shù)個背影,然后遠遠看著講臺上那個家伙唾沫橫飛嗎?那樣的話,似乎真的和在家看視頻沒什么區(qū)別。
但你有沒有想過,也許你可以在虛擬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中,和旁邊的印度妹子交頭接耳,然后被那位憤怒的猶太講師丟過來一個虛擬粉筆頭?
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了給好友占一個挨著自己的座位,在虛擬的課桌上放了一本虛擬的金瓶梅,然后美國小伙兒過來說:WTF,你怎么占座?不過這書好像很有趣。
你有沒有想過,那所虛擬學校的管理員因為心情不好,在某一天把你剛剛熟悉的虛擬教室刷成了黯淡的灰色?或者忘了來開門,導致學生們都被鎖在門口?
我們要說的,當然不是要用VR給你增添一些這種廉價的笑料,而是想說:社交,到底何為社交?今天的人們理解網(wǎng)絡社交,就是留個言,點個贊。這在未來的人們看來,也許真的弱爆了。就像我們今天看古代人們要靠快馬加鞭一個月才能送到一封信一樣。
社交是真實。社交是自然。社交是看對方一個眼神就知道ta喜不喜歡自己。社交是聞到對方的香水味會讓自己心情變好。社交是就在此時此刻,就能發(fā)生真正意義上的交流、互助、詆毀和愛。
我們相信,虛擬現(xiàn)實可以把人們因為距離而產(chǎn)生的信息傳遞損耗,進一步降低。在網(wǎng)上攻讀哈佛課程,一定和真的去哈佛大學待幾年有著天壤之別,因為一座大學最寶貴的東西——文化,你幾乎一丁點都沒get到。但是,在虛擬現(xiàn)實達到更加完善狀態(tài)的未來,也許可以把這種差別大大減少。就像《王牌特工》里的虛擬現(xiàn)實會議,人們面面相覷,看到彼此每一個面部表情變化的細節(jié),遇到問題大眼瞪小眼,這才叫開會。
(圖為《王牌特工》劇照。)
說到電影,有另一部片子會讓人對未來的虛擬現(xiàn)實技術充滿期待,那就是《分歧者》。
把身體放進VR設備,你就能五感齊全地執(zhí)行一項對你的測試,而這項測試的目的,不只是看結果,不只關注你能否解決難題,還要記錄你在整個過程中的生理、心理變化,從而對你的性格以及你適宜的工種作出判斷。如果未來真的有這種測試,想必也一定是用VR來實現(xiàn)的。
扎克伯格說,先是互聯(lián)網(wǎng)打通一切,然后是移動端盤活四方,再之后,就是虛擬現(xiàn)實了。
這是他對未來的判斷。
當然,對VR的未來充滿憧憬的,不止是facebook,一些“專業(yè)對口”企業(yè),也都在極力探索這條未來之路。除了Oculus,像谷歌、索尼、三星這些國際一線品牌,都在研發(fā)自己的頭戴式VR設備。
國內(nèi),暴風等公司,也都在尋找VR的風口。尤其是暴風魔鏡,去年連發(fā)3代體驗式的VR頭戴設備。99元的價格,讓用戶對虛擬現(xiàn)實進行基本的體驗。這是否可以理解為,暴風并不只是在做產(chǎn)品售賣,而是和大眾一起,在探索虛擬現(xiàn)實的路上成長?就像暴風CEO馮鑫說的:我們只是踹開了通向未來VR的一扇大門。
沒有人能說出未來有什么。你當然可以不去想這個問題,也可以像筆者一樣去進行靠譜或不靠譜的猜想,又或者,你可以讓自己的身體去參與每一次有可能的體驗,去一點點領會到未來究竟是怎樣的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