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金融時報》日前發表文章指出恐懼和貪婪催生出中國O2O模式的狂熱,但投資者也對這一新模式長遠發展的合理程度透露出擔憂。

以下為文章概要:
有時候,僅僅借助互聯網消費新熱點往往是不夠的。中國搜索引擎百度上月底就領略了這句話的真諦,該公司決定加大對所謂“線上到線下”商業模式,也就是020的投入,但收獲的卻是投資者的冷遇,其股價出現大跌。
在中國,O2O正在經歷野蠻生長。不過,這一詞被大量濫用已經到了毫無意義的境地。據咨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稱,對于中國消費者而言,O2O最有用的功能在于從網絡上購買的東西可以在實體店進行取貨和退貨。另外一些人則用O2O來形容通過網絡向獨立供應商進行當地服務的購買,而其他地方將這一行為稱為網絡應需型經濟。
在O2O支持人眼中,中國的低成本勞動力使得這一模式尤其具有新引力。中國媒體也對這一模式不遺余力地鼓吹,他們稱美甲師的收入能達到平均工資的好幾倍,而導游這一職業突然之間變得炙手可熱。
投資者的謹慎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一些傳統的互聯網消費模式正在走下坡路,而新興互聯網消費模式的崛起前景仍不十分明朗,更不用說哪種模式能成為業界標桿。
新興創業方式中引入O2O、互聯網+、按需經濟以及全棧(full-stack)初創企業等初步形成的行話至少表明了定義的模糊性。這也為大量炒作留下了空間。
在被推廣的種類繁多O2O服務中,最有效的方式莫過于將網絡用戶界面與尚未被互聯網侵染過多的服務或產品結合起來。硅谷風險投資企業Andreessen Horowitz稱這些公司為“全棧初創企業”,因為這些企業提供了更為完整的商業模式。
企業認為這類市場的出現可能有不同的形式,但他們一般有兩個廣義上相同的目標。
其一是大量吸收網絡訂單,使得在與實體零售商或服務提供商談判時有額外的影響力。占據主導的數字平臺能夠聚集大量的用戶,而這一趨勢在移動應用的推動下開始加速,進而形成主要力量。
在中國,15個被使用最多的應用中有14個屬于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或與他們有關聯。這一數據通過微博得到,這款類似Twitter的應用與阿里巴巴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些專業的應用因為具有足夠多的領先水平可以將自己變成平臺,打車應用鼻祖Uber和旅行房屋租賃社區Airbnb就是這類企業的突出代表。不過,另外一些應用則可能被吸引到大型互聯網公司的發展軌道中,因為后者具有足夠的電商能力可以支持其運營。
這一點也就引出了O2O企業的第二個共性:他們希望提供端對端的服務,從收集訂單、到安排服務,再到處理支付。擁有一個數字錢包將是形成這一條完整產業鏈條的關鍵部分,從而有可能為其創造更多的收益。
不過,這些企業頭頂上懸著的問題在于他們是否能夠保持網絡運營的高利潤率,而將單調的線下工作交給其他人來完成。在美國,按需服務企業為保持低成本所使用的獨立合同工是否將被重新定義為雇員是一個較為棘手的法律問題,也就是說這種低成本經營模式面臨著威脅。
然而,更大的一個問題在于這種模式在長久發展中的合理程度。目前,大量資金投入贊助這些公司跑馬圈地,他們所提供的服務往往低于成本以換得用戶。在牛市,大家紛紛愿意拿出大量資金參與其中,因為這時候用戶的數量要比利潤更為關鍵。
一旦完成圈地,手上擁有最大消費者的企業將處于主導地位。由于行業進入的壁壘以及用戶轉換成本將允許他們開始漲價。不過,這種分析始終只是理論上的。而那些未能躋身主導平臺的企業未來所面臨的前景將更加不確定。
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何百度投資者近期的不安,不過百度幾乎沒有其他別的選擇。基于個人電腦的網絡市場增長開始放緩,而該公司現有的盈利模式,例如搜索廣告隨著智能手機的崛起而受到威脅。
因此可以說,中國新一波互聯網熱潮掀起的背后既有恐懼也有貪婪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