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頭橫行的O2O企業“死亡”高發區——外賣O2O領域,樓下100卻以白領下午茶為入口,以深度垂直、自建冷鏈物流為優勢,大力撕開了市場。
打開樓下100的APP,頁面上各種精美的茶點、蛋糕圖片讓人難以抗拒;官方網站頂部,配合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策劃將不同的電影與特定的蛋糕款式對應,為甜品平添了許多文藝范。
在這些美感背后,“精致”,是樓下100想傳達給用戶的感受。作為國內首家下午茶與輕食O2O平臺,這兩個字是樓下100企業文化的重中之重,“物流配送員內部培訓的第一天我們就是灌輸這個理念——樓下100是一個精致的平臺,我們的服務一定要優質,有矛盾不知道如何處理時,保證用戶優先。”創始人季曉楊說道。

樓下100創始人&CEO季曉楊
這種強調是由樓下100瞄準的用戶群體決定的。扎根于魔都上海,2012年底以B2C平臺的形態上線,幫品牌蛋糕店售賣并配送蛋糕,如今,樓下100上呈現的產品品類不斷增多,載體也從互聯網轉移向移動端,然而從未改變的就是其鎖定的用戶群體:“主要是白領女性,年齡在20-45歲之間,月收入基本超過5000元。”
圍繞著這個群體,樓下100從最初客單價較高的蛋糕起步,逐漸向消費頻次更高的下午茶、糖水、三明治、沙拉、餅干等品類擴充,“我們是從白領在辦公室里這個消費場景出發去規劃產品,”季曉楊解釋道。
服務敏感度高于價格的“長情”白領們一方面為樓下100帶來了相當高的重復購買率,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更“挑剔”的挑戰。這也正是樓下100從一開始就選擇走“重”模式,自建冷鏈物流的一大動因。“叫過一般外賣的人都知道,來送餐的人素質不太統一,不像點KFC,你對外賣員的形貌、送餐過程和售后處理是有明確預期的”季曉楊說。

初時,自建物流的難度不小。不同于封裝過的奶茶或包裝好的餅干,脆弱、美貌的蛋糕經不起磕磕碰碰,“我們的電動車是改裝過的,普通車前后各一個避震,而我們的定制車前后各有兩個,穩定得多;我們車后的保溫箱造價遠高于普通版本,里面可以插入冰板,配送員每兩小時換冰板來保證溫度穩定。”在硬件以外,配送員的選拔培訓也不能含糊,三天的內部培訓,七天的實地操練,評估合格后,方能正式上崗。“我們的配送員送完蛋糕后還會為用戶做一些推薦或者活動介紹,我覺得這也是自建物流產生的增量效應,”季曉楊笑道。

7月,樓下100宣布獲得8000萬人民幣A輪融資——這個時間點意義頗深。近來,一份“O2O項目死亡全名單”在朋友圈瘋傳,其中,餐飲外賣領域乃是重災區。紅海變“死海”的原因很多:以燒錢、補貼搶用戶卻拼不過餓了么、美團外賣等巨頭;從凈菜之類的細分市場切入卻需求不夠,難形成規模化等等。在這樣的亂局之中,樓下100卻逆勢而上。相對于餓了么、美團的淘寶模式,叫只鴨子、黃太吉等的電商自有品牌模式,樓下100的定位更類似于聚美優品、唯品會模式。就像唯品會從女裝、聚美優品從美妝切入市場,樓下100通過下午茶站穩腳跟,再往更多領域探索,去做健康午餐、辦公室零食等延伸。因為鎖定高質量白領用戶,樓下100避開了促銷、砸流量的黑洞,而他的目標人群看似小眾,但下午茶對很多白領而言,卻是持久、高頻的剛需。
融資到位,橫向加快對新城市進軍步伐的同時,季曉楊也正努力將消費場景往更深層挖掘。“白領在辦公室里,不僅有即時性的、吃的需求,還會有非即時性的、社交化的需求,比如在同事升遷、離職、生日等不同場合。我們將來的想象空間不止于‘食’,會嘗試將品類延伸,去針對性的滿足這些需求。”
創業之初,季曉楊的想法十分直截了當:“就是幫蛋糕店把蛋糕賣出去。”從無到有,發展至今,季曉楊心中對于樓下100的未來描繪也相當簡潔明了:“仍然是這兩個關鍵詞——白領和辦公室。我希望樓下100成為白領在辦公室里的第一選擇,有任何需求第一時間就想到打開樓下100的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