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的發展日新月異,第三方支付和銀行兩大陣營分別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加快業務創新和推廣速度。目前來看,第三方支付在市場規模上略勝一籌,主推近場支付的銀行陣營也在爭取擴大規模。
支付寶與手機廠商合作
在近日舉辦的2013阿里云開發者大會期間,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與阿里云表示將推出“隨手支付”功能。據了解,“隨手支付”是由支付寶提供支付功能,經與阿里云開發的Ali OS系統深度整合至手機系統,手機用戶可以在通訊錄、短信等界面中實現直接支付。
據了解,大會當天發布的海客HIKE X1手機上搭載了“隨手支付”功能,而此前支付寶也曾與魅族合作,在后者的“Flyme3.0”手機操作系統中集成了類似功能。
有市場消息稱,將有20萬臺搭載了阿里云系統的手機在“雙十一”期間促銷,售價在589元到1599元之間,清一色為二三線國產品牌。阿里云此次大規模與手機廠商合作,并力保支付寶成功搭上“順風車”,成為更多手機品牌的標配應用。
艾瑞咨詢互聯網支付分析師謝春指出,支付寶在移動支付領域的主要戰略仍然是依靠其手機應用(App)軟件,深度挖掘互聯網層面的用戶需求,例如網購、充值、匯款等;支付寶與手機廠商的間接合作,對擴大其市場份額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取決于消費者對阿里云系統手機的接受程度。
為了跳出其App對互聯網的依賴,支付寶還在10月中旬宣布推出“聲波離線支付”功能,即用戶在手機網絡信號不佳甚至無網絡的情況下能實現快速支付。
在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培育下,移動支付的另一模式——手機刷卡器也在迅速成長。近日,主打手機刷卡器的拉卡拉稱其2013年第三季度移動交易規模達到了981.1億元,移動支付的注冊用戶也突破了400萬戶。
業內人士對此分析稱,拉卡拉的業務增長得益于其“橫縱聯合”的策略,即與手機廠商、操作系統供應商、金融機構等戰略伙伴開展底層合作。
移動支付PK近場支付
面對第三方支付的步步緊逼,銀行陣營也在移動支付業務上快馬加鞭。銀行陣營(包括商業銀行、銀聯和三大通訊運營商)采取的是“賬戶在發卡行、渠道在運營商、受理端在銀聯”的三方協作模式——NFC手機支付(近場支付)。
NFC是基于電信運營商建立的可信任服務管理平臺(TSM)和央行發布的芯片技術標準,將銀行電子現金賬戶整合在通訊運營商SIM卡上的一種移動支付方式,并通過后臺信用卡綁定為賬戶提供充值。與互聯網支付的遠程模式不同,近場支付是屬于接觸式支付。
近日,中國銀行廣東分行聯合銀聯、中國移動廣東分公司共同發布了NFC業務,廣東省內有35萬臺銀聯“閃付”終端支持該支付方式。為了推廣NFC業務,中行廣東分行宣布與移動合作,就支持NFC的手機機型向客戶提供分期付款。
證券時報記者在當天的NFC推介會上了解到,目前市面上僅有三星、HTC、中興、華為等幾款手機支持NFC,且售價較高。近日,有中國聯通高管表示,今后2000元以上的產品都將支持NFC功能。
一位不愿具名的主流第三方支付企業人士對記者稱,手機購買門檻較高是NFC拓展市場的短板之一,且NFC提供不了互聯網支付擅長的定位功能服務(LBS),不利于商戶進行營銷,因此并不看好NFC前景。
艾瑞咨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二季度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的交易規模達1064.1億元,環比增長64.7%。其中,NFC的市場份額僅為2.5%,而短信支付的占比為17.4%,移動互聯網支付的占比則達到80.1%。
謝春表示,由于用戶的互聯網消費行為由PC端向移動端遷移,移動互聯網支付近年來發展得確實很快,包括支付環境和用戶習慣在內的支付生態已經搭建成熟,而NFC處于起步階段,而且NFC涉及的產業鏈比較長,需要銀行、手機廠商、銀聯、運營商等利益方進行協作才能穩步推進。
但謝春認為,隨著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NFC的市場份額未來可能會出現一個爆發期,其支付安全系數更高,而目前互聯網支付的用戶則面臨釣魚網站、病毒等安全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