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綜研(上海)咨詢有限公司公共戰略部 姜圣玉 王玥
引子、中國智慧城市課題顯現——領域與目標脫節而導致的戰略體系缺失
智慧城市的構想由來已久。它從數字城市、無線城市等探索中演進而來,是基于21世紀ICT技術飛速發展、世界城市發展模式迅速轉變的必然選擇。以此為背景,近年來中國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設如火如荼。
中國智慧城市實踐,領域導向意味濃厚。各地往往以智慧基礎、智慧公共、智慧民生、智慧環境、智慧產業等為主要領域,其下通常又分出政務、交通、能源、環保、教育、醫療、金融、制造、旅游、農業等細分領域,力求全面。這種領域導向的建設思路,未能立足于本地的實際課題及目標設計智慧城市框架,從而產生同質化嚴重、商業模式缺失、示范項目難以推廣、市民認同度不強等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們認為,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設,必須重新思考本市建設智慧城市所期望實現的城市目標,并以此出發,搭建符合本地需求的戰略體系,謀劃戰略路徑。
一、提升城市創新力應是思考智慧城市戰略的重要視角
中國城市從經濟規模、產業結構、環境壓力、空間建設進程,再到各類課題的急迫程度,都有顯著差異。本文將不進入個別城市的具體分析,而是從我國所處的整體發展階段和涌現的新興發展趨勢出發,提出思考基本視角。
自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新常態成為中國城市所面臨的基本發展環境,創新成為新發展階段中的時代主題。“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新產業政策,均將創新作為發展主線;北京、上海、深圳等國內頂尖城市,亦不約而同將創新明確為核心發展戰略。因此,我們認為,提升創新力應是各地思考智慧城市戰略的基本視角。以激發創新為標尺,審視本地在基礎設施、空間魅力、管理與服務、機制與體制、政策軟環境等方面的不足,進而研究如何通過智慧城市建設彌補不足、解決問題,方能使智慧城市建設真正貢獻于城市的切實發展。
二、開放度的激活是智慧城市支撐創新力提升的發力點
在深入研究本地創新各環節不足之處的同時,應該認識到,智慧城市支撐城市創新力的提升作用可首先歸結于城市開放度的激活。開放度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內涵:第一,交通的通達度與空間效率,即通過提升交通便利性和空間集約度,實現資源整合集聚;第二,多元文化的包容度,即通過促進人才構成的多元,藝術文化的多元,企業活動的多元,推動創意活力城市的建設;第三,企業創新網絡的構筑,即搭建創新網絡,為企業提供信息獲取、互動交流、資源共享的渠道,從而激發新服務、新產業的創生;第四,公共服務參與的放開,即通過大力引進民間力量,促進城市服務的品質提升和創新發展。
開放度的激活是智慧城市支撐創新力提升的發力點,而開放數據平臺則對于開放度的激活起基礎性的支撐作用。簡單來說,開放數據平臺通過各種信息收集途徑,從城市運行、社會需求及消耗、行業信息、公共服務等角度,建立城市數據庫并對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共享及交換,向企業、學術機構、個人開放并鼓勵利用,最終達到展現城市多元及包容度、提升城市運行效率、識別機遇產業并拓展創新可能、優化服務構建宜居環境的目的。(圖1)

圖1 開放數據平臺對于城市創新力的提升
第三部分 開放數據平臺的搭建是激活開放度的核心舉措
目前國內的開放數據剛剛起步,對于公眾的放開程度有限。而從走在創新前沿的世界城市紐約與倫敦的開放數據平臺搭建來看,兩大城市均側重于開放數據對于產業發展的支撐。
以倫敦為例,開放數據平臺作為“智慧倫敦計劃”中的關鍵一環,正逐漸被政府、企業、個人廣泛應用。對于政府而言,開放數據平臺就像城市中控臺,可反映城市的整體運行情況,為制定長期基礎投資規劃提供現狀及預測數據。在企業層面,開放數據被倫敦的眾多移動APP開發商利用并開發出眾多提升城市整體運作服務水平的應用軟件,例如交通數據用于出行優化類軟件的開發、健康數據用于在線醫療類軟件的開發等(圖2)。

圖2 倫敦開放數據平臺“倫敦數據免費商店”
作為頂尖世界城市的紐約也是公認的創新城市,紐約市政府對于初創型企業從服務層面支持引導力度大,其創建的綜合數據平臺從行業、資金、技術、許可資質、稅務及授權等各個層面提供綜合的資源網絡。以行業資源為例,在農業到交通工具的18類行業,每一行業均提供行業重要信息、頂尖企業列表、以及行業發展顧問的聯系方式,使行業資源的融合與互動便利化(圖3)。

圖3 紐約綜合服務平臺所提供的行業領域信息
在國內,以IBM、中興通訊為代表的智慧城市供應商正面向政府、開拓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市場。其中作為本土企業代表的中興通訊、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探索受到關注。中興通訊與銀川市政府共同打造的“智慧銀川模式”因直擊并緩解政府審批效率問題而受到褒獎,在此項目里另一個亮點便是對于開放數據平臺的探索與建立。“智慧銀川”從人口、法人、地理空間、宏觀經濟、建筑物等方面建立城市基礎數據庫,計劃在后期運營階段向社會提供公共信息服務。同時建立“企業云”,目標作為綜合服務入口、信息發布平臺、溝通監管平臺,支撐銀川企業信息共享與互動,解決中小企業的資金、管理、營銷等問題。總而言之,國內對于開放數據平臺尚處于探索建立階段,但綜合性、成體系的數據平臺對于企業的創新支撐正逐漸受到重視。
總結
不同城市將有通往智慧城市的獨一無二的路線圖。基于自身課題,將產業發展和市民服務的切實需求置于首位,方能使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更好地被使用者接受。
作為當前城市創新的基礎支撐,開放數據平臺將為城市打開更多的創新可能。同時在政企合作過程中因涉及到關鍵數據及環節的私有化,數據的安全管理問題也應受到政府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