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孟凡霞)近年來P2P網貸行業呈現爆發式增長,但卷款跑路、兌付危機、倒閉等負面消息始終如影隨形。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速走紅,加強P2P行業監管的呼聲也日益升溫。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昨日在海南參加博鰲亞洲論壇間隙時表示,目前P2P公司是否歸銀監會監管還沒有確定,相關事宜正在研究之中。
這也是銀監會官方首次對P2P行業監管歸屬問題做出回應。至于對P2P監管研究的進程,閻慶民表示“剛剛開始”。此外,閻慶民還表達了對P2P監管方向的看法。閻慶民提出,要對互聯網金融進行不同類型的劃分,從而進行有效地分類監管。最后,閻慶民提出要創新監管,用互聯網的技術來提高互聯網金融監管的便捷效率。
此前有消息稱,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框架正在起草,P2P業務被視為類信貸業務,因此P2P網貸平臺的監管將歸口銀監會;監管的方向包括不做牌照監管、明確“三條紅線”(即不做資金池、不做虛假項目、平臺不自融不擔保,以自律為主)。
事實上,P2P行業的快速發展只是近幾年的事。2006年成立的宜信、2007年成立的翼龍貸、2008年成立的拍拍貸稱得上是最早的一批。自2010年,P2P網貸平臺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整個P2P網貸行業才逐漸被公眾知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范圍內P2P網貸平臺超過2000家,其中活躍P2P平臺約350家。然而,在P2P行業瘋狂生長的背后,卻是風險事件的不斷爆發。據統計,去年至今共有85家跑路或倒閉的P2P平臺,其中2013年全年共75家,2014年初的一個月里就有10家。
業內最老牌的宜信也陷入了壞賬傳聞,昨日有媒體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稱,宜信有8億元貸款已經壞賬,貸款主體已經遭到多起訴訟,宜信即使申請資產保全,也很難追回全部欠款。該知情人士透露,宜信此次似乎落入精心設計的“陷阱”,壞賬公司本身就是個皮包公司,盡職調查時的銀行流水都是造假的,抵押物都是東北四線以下城市的爛尾樓。但是高達22%的利率吸引下,宜信仍然放出了這筆貸款。對于該消息,北京商報記者向宜信方面進行了求證。宜信相關負責人回應,“相關網絡媒體報道與事實不符,我們正在積極跟進處理中。目前公司各方面工作正常順利開展,風險可控”。
對于P2P行業的監管歸屬問題,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由銀監會監管P2P行業的可能性較大,但這也面臨著現實因素,P2P平臺的業務已拓展至線上和線下共同發展,而銀監會縣以下沒有分支機構,人力、物力方面難以滿足監管需求。黃震建議,地方金融風險由地方金融辦負責管理,通過加強行業自律,進行柔性監管,并利用聯席會議加強協調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