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近來經常琢磨這樣一個問題: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的經濟學大師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eedman)是否會對比特幣這種新生事物表示支持?
作為一個經濟學的業余愛好者,我對此不能作出十分有把握的回答。但我認為,二十世紀另一位偉大的自由主義斗士,與弗里德曼一樣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弗里德里克·A·哈耶克(Friedrich A. Hayek)及其所屬的奧地利學派一定會對比特幣報以熱烈的掌聲。事實上,我猜想弗里德曼多半也會贊成比特幣的基本理念,只是他也許會對它作出一些技術上的改進。關于這一點,我在后文會談及。
哈耶克和弗里德曼這樣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始終警惕地將政府權力視為可能作惡的最大潛在力量。他們認為,通過超量發行貨幣來制造通貨膨脹,從而隱蔽地對民眾財富進行巧取豪奪,是政府在經濟上最簡單、最不易被察覺、因而也是最常用的作惡手段。在他們看來,通貨膨脹實際上是一種巧妙地繞開了選民監督的隱性稅收——在憲政國家,收稅權掌握在議會手里。
因此,奧地利經濟學派和哈耶克反對政府壟斷的所謂“法幣”系統,主張回到傳統的開放和競爭性的貨幣體系。但弗里德曼通過對美國貨幣史的深湛研究得出結論:傳統上由私人機構供應的“商品貨幣”因為自身供應的局限性,在現代信用社會是難以維系的。他的建議是取消美聯儲獨立制定貨幣政策的權力,將它降格為國會監督之下的一個貨幣發行執行部門(類似于財務領域的出納),而貨幣的發行則以一個事先確定的與GDP增長相掛鉤的固定比例——例如2%——逐年自動增長。他認為,如此就能一勞永逸地消滅通貨膨脹。
我曾在上一篇文章中簡單闡述過比特幣這種虛擬貨幣的特點和優勢:它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貨幣嘗試,其總量恒定,意味著沒有任何人和機構能夠通過貨幣超發來制造通貨膨脹,從而用技術手段徹底解決了弗里德曼的最大擔憂。同時,因為是點對點的分散交易,它的系統不會遭遇全面破壞,不存在中央結算系統故障而引發全面交易系統癱瘓的風險。除此之外,比特幣還具有以下諸多優點:1.無國界全球流通,繞開了外匯管制;2.沒有鑄幣稅,交易簡便而成本極低;3.易于保存(由“私鑰”密碼保管的“電子錢包”,可以在線保管,也可以離線儲存),不存在失竊和假幣問題;4,匿名交易,最大限度保護隱私……
由此,比特幣顛覆了以往由政府發行和壟斷的似乎神圣不容侵犯的所謂“法定貨幣”理念,令那些懷著技術烏托邦理想的無政府主義極客(Geek)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平等和開放。
比特幣的上述優點甚至得到了歐洲央行的默認,在2012年10月發布的一份針對虛擬貨幣的調查報告中,它解釋說:“比特幣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至少是在理論上——不存在一個中央組織者可以破壞這個系統,然后卷款而逃”。歐洲央行不同意一些人將比特幣炒作與“龐氏騙局”相提并論的極端說法,它認為,似乎并沒有人從這個系統中獲得利益,至于那些從比特幣匯率變化中賺錢的人和辛勤“挖掘”比特幣的礦工們,他們的獲益不可謂不正當。
比特幣粉絲還不無根據地指出,比特幣流行的國家,都是通脹(或潛在通脹)比較嚴重的國家,最典型的例子是深陷主權債務危機中的塞浦路斯。這也從反面印證,比特幣的確是弗里德曼貨幣理論(貨幣主義的精髓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的一種很好的實踐嘗試。
這里要順便提一下,我看到許多媒體報道和評論中將比特幣稱為“人類貨幣史上第一次去中心化嘗試”,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恰恰相反,由政府主導,國家擔保的中心化的“法幣”體系實際上僅有一百年歷史而已。當然,這并非說之前的歷史上沒有政府發行的官方貨幣。官方貨幣由來已久,但在人類歷史的絕大多數時間里,它們并不具有壟斷性和排他性,而是與貴金屬、私人貨幣一同作為商品流通的中介。大多數情況下,它們在與黃金、白銀等“硬”的商品貨幣的市場競爭中經常處于下風。
在我看來,與比特幣這種令許多人難以理解的“虛擬貨幣”最具有相似性的,恰恰是最為古老的貨幣:黃金。從比特幣的創造和流通模式來看,它幾乎完全模仿了黃金的挖掘和使用過程,只不過這是一種互聯網時代的“數字黃金”。
什么讓“錢”成為“錢”?
這一認識促使我們進一步探究“貨幣是什么”這個根本性問題,這個問題的更為準確的表述方式是:是什么讓“錢”成為“錢”的?
當媒體和評論者理所當然地將比特幣稱為“虛擬貨幣”(Virtual Currency)的時候,一位比特幣的忠實擁躉極具洞見地寫道:難道那些記錄在我們的銀行卡磁條內的數字就是“實體貨幣”,僅僅因為它是政府發行的?
這話的確一語中的。
作為商品(和服務)的交換媒介,縱觀人類歷史,貨幣形態的演進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人類社會的早期并不存在貨幣,物物交換是唯一方式。
隨著市場規模的逐漸擴大,當物物交換不再能夠勝任遠距離、長時段和多層次的商品交換時,人類便進入了商品貨幣階段。商品貨幣的最大特點是它自身具有與所要交換的貨物等同的價值,它通常是那些物理化學性質穩定(便于保存)且攜帶方便的商品。在世界各地,歷史上許多商品——從珠寶、貝殼到食鹽、煙草——都曾承擔過貨幣功能,其中最典型的當然是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因此,在商品貨幣階段,貨幣的創造主要取決于這些貴金屬礦藏的發現和冶煉。
但即便是貴金屬,仍然具有攜帶(交易)不方便、容易丟失(失竊和搶劫)的缺陷。更為致命的,正如弗里德曼指出的,商品貨幣的供應會因為貴金屬礦藏的發掘而呈現極不均衡的狀態。也就是說,市場上貨幣數量的增長非常不穩定,因而不時地造成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有經濟史學家研究指出,500年前曾經不可一世的西班牙帝國之所以迅速衰落,就與它在發現新大陸后從印第安人那里掠奪大量的金銀財寶有密切關系——當這些價值連城的“戰利品”整船整船地從美洲大陸運回伊比利亞半島后,實際上等于在短時間內發行了大量貨幣,致使西班牙國內陷入嚴重的通貨膨脹,令大多數不能從殖民掠奪中分得一杯羹的中下層民眾陷入經濟困境,進而引發一系列社會矛盾……
隨著現代民族國家主權體系的確立,人類貨幣史進入第三個階段,即信用貨幣時代,也就是我們目前身處的時代。此時,不管貨幣是用金屬鑄造,還是印在紙張上,或是記錄在電腦和磁卡里,它本身均不具有價值(或只具有很小的價值,即鈔票的物質成本),其在市場交換中的價值維系于人們對它的信任。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信用貨幣階段早期,雖然政府也發行貨幣(在中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刀幣”之類當局發行的“官幣”),但私人機構依然在貨幣發行中占據主導地位(在中國,錢莊發行“銀票”有悠久歷史)。不同的私人貨幣之間以及它們與國家貨幣之間存在自由競爭關系,它們的實際購買力也經常因其發行機構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信用等級不同而與其面值不完全相符。
目前通行于全球各國的所謂“法幣”是人類發明了中央銀行制度后才誕生的,它的最大特點是壟斷性和強制性,也就是說,官方認可并保障的市場交易中只能和必須使用它。這種地位由國家通過法律予以確立,而它的信用當然也就由國家主權來擔保。關于中央銀行何時出現的問題,學術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般認為,1694年成立的英格蘭銀行是世界上第一家具有央行雛形的金融機構。但可以肯定的是,現代中央銀行體系誕生于20世紀初,以1913年底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成立為標志。
還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隨著法幣的一統天下,大規模流通的私人貨幣已不復存在,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已經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我們幾乎人人都使用過的單位“飯票”就是一種“準私人貨幣”,經驗還告訴我們,在員工(教工學生)數以萬計的大型企業或大學里,飯票往往可以用來在小賣部購買很多其他商品,也經常用于私人之間的支付和借貸。此外,市場上大量使用的各種代幣購物券、優惠券、積分卡、乃至中國不少大城市目前都有的“公交一卡通”等等,均可以被視為“私人貨幣”或“準私人貨幣”。事實上,由于許多客觀原因,私人貨幣是不可能被禁絕的。
上述這段世界貨幣史的簡短回顧告訴我們,所謂貨幣,其本質即信用——使“錢”成為“錢”的,是人們寄予它的一種共同的信心。由此我們還可以得出結論,“法定貨幣”并不是貨幣的唯一形態,由中央銀行壟斷法幣的發行及其監管的現行金融體系,可能并非像許多人以為的那么神圣、那么理所當然。而將一種貨幣定義為“實體的”或是“虛擬的”,說到底也是一個偽命題。
不僅如此,正如前面已提到的奧地利學派和貨幣主義者的研究結論,與主要由私人機構發行的商品貨幣相比,法幣也有其難以克服的內在缺陷——基于基本人性,我們不能保證任何一個政府在任何時候都是負責任的,更不能確信其在任何情況下都有能力為自己作出過的承諾負責。近現代歷史上一再發生的惡性通貨膨脹已經不容辯駁地證明,國家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法幣幣值的穩定問題。而本質上由此而起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看看歐元在地中海國家的情形吧!),我們難道見得還少嗎?
法幣的信用是建立在國家主權擔保基礎上的,但這只是這枚鑄著國王和總統頭像的光燦燦的硬幣的一面,它的另一面是國家的強制。這意味著民眾對于它的信任并不是真正意義上自發和自主的信得過,而是排除了其他選擇的被迫。相反,私人貨幣由于沒有國家擔保,自然也就不具有強制性和排他性,對于它的信心純粹建立在市場的自由選擇上。此外,因為與國家主權高度勾連,法幣在跨國支付過程中必然伴隨著繁冗復雜的手續和由此帶來的高昂成本……
所有這些,都反襯出以比特幣為代表的私人虛擬貨幣的優勢。因此,既然法定貨幣和中央銀行體系是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金融資本主義時代的產物,那么,當人類進入21世紀的互聯網時代,為什么不可以有更加與之相適應的新的貨幣體系呢?
作為貨幣的先天屬性缺陷
但作為一種人為設計出來而非自然選擇的結果,比特幣同法幣一樣,也有重大的缺陷。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已經提及過,一些人——特別是政府中人——將比特幣的匿名性、失盜后難以追查、監管難、為非法交易(洗錢、販毒等)提供便利等等,視為不應讓比特幣繼續存在下去的充分理由,這在邏輯上顯然站不住腳。
事實上,這些所謂“短處”的反面,恰恰是比特幣在跨國匯兌和支付中業已顯示出來的巨大長處,這一點就連美聯儲前任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都予以過很高的評價。至于安全問題,就像世界各地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財物盜竊一樣,沒有哪種貨幣在安全性上可以高枕無憂,存在電子交易記錄的比特幣至少不會比現金更加不安全。
還有人認為,即便世界上接受比特幣的人越來越多,它也不可能被各國政府接納為儲備貨幣,短期里也不太有機會成為國際資本市場交易的結算貨幣,因而它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貨幣的完整功能。在我看來,這種評論充其量只能說明腦子里“法幣神話”根深蒂固的評論者對比特幣的無知和偏見——比特幣的設計初衷不正是為了要顛覆具有上述這些強制性功能的現行法幣體系嗎?
比特幣的致命缺陷在于它設計之初便植入的無法更改的“挖礦”公式:第一,它有一個固定總額,2100萬枚;第二,“挖礦”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實際上,隨著“挖礦”的邊際效益銳減,這2100萬枚比特幣是否最終會被全部挖掘出來,都是頗令人懷疑的。顯而易見,這完全是為了模仿黃金等貴金屬礦藏的開掘模式。
但聰明絕頂的中本聰在展示了驚人的數學和電腦才能的同時,似乎欠缺了一些起碼的金融知識。如果一種貨幣不能提供持續不斷的供應的話,它是不會有前途的。擁有一些金融學專業和經濟史知識的人都很清楚,金本位制度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而瓦解的。受益于弗里德曼等人的深入研究,我們現在越來越清晰地懂得,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之所以如此嚴重,在很大程度上與金本位的束縛有關——貨幣供應不足而導致流動性枯竭,進而使實體經濟大面積“缺血”死亡……
按照比特幣目前的生成規則,假設未來有一天它成了經濟的主導貨幣,那么全球性的通貨緊縮將會不可避免地發生。因為在正常運行的經濟中,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商品與服務產出的增長是必然的。但若是市場上流通的貨幣不能同步增長的話,那么貨幣的購買力必然會逐漸提高,也就是說,錢越來越值錢。反過來說,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會逐漸下降,這就是通貨緊縮。
經歷過大蕭條和凱恩斯主義的洗禮,目前大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通貨緊縮會比通貨膨脹對經濟造成更大的傷害。
對比特幣來說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人們都知道它的供應是有上限的,而且距離抵達上限的那一天并非遙遙無期,所以人們會更加強烈地預期它持續加速升值。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將比特幣作為一種回報率很高的投資品囤積起來,而不是在日常的買賣中使用它。這種有些瘋狂的投機炒作,在比特幣遠未正式登上“全球貨幣”寶座之前的2013年一年中已經一覽無余,而它反過來又將加劇通貨緊縮的發生及其程度。
假如未來有一天比特幣真的成為一種世界貨幣,那么它在一勞永逸地克服了通貨膨脹以后,卻又給經濟帶來了一種有可能比通貨膨脹更為嚴重的危害。
事實上,當一種貨幣變得越來越具有投資價值,它就越來越遠離真正的貨幣屬性。
近來我看到一些比特幣的堅定擁護者紛紛撰文反駁這種“比特幣造成通縮論”,才智高超的他們動用了許多數學和經濟學的專業知識、乃至最前沿的新理論。我覺得,我們應當承認,第一,“通貨緊縮有害經濟”的說法遠非沒有爭議的蓋棺定論;第二,“比特幣造成通縮論”也只是一個看起來成立可能性很高的假設,畢竟并非業已發生的事實。然而,即便撇開這些,金本位制在20世紀的瓦解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換言之,未來,比特幣完全可能會像黃金那樣越來越值錢,在一些特殊階段——一般是經濟蕭條期——甚至展現出令人艷羨的保值增值潛力。但這充其量只是證明了比特幣這種數字虛擬財富的生命力和價值,而不是它的貨幣功能。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這些優勢將使它失去躋身未來貨幣之列的資格,如同黃金在現代經濟中的命運。
數字虛擬貨幣的探索之旅仍將繼續
比特幣在近兩年里的神奇表現又一次激起了全世界對虛擬貨幣的好奇和期待,而比特幣的上述先天缺陷也啟發了人們改進數字虛擬貨幣的熱情。
最近一兩年內涌現出來的類似于比特幣的虛擬貨幣有幾十種版本,其中包括Litecoin(中文名“萊特幣”,是它們中名氣最大的)、DevCoin、NameCoin、PpCoin、altcoin、peercoin、greekyogurtcoin、weezercoin、prolecoin……它們中的一些對比特幣做了改進,例如設置了更大的供應上限或干脆允許無限制增加供應。不過,這些虛擬貨幣中的絕大多數的用戶數量和流通量都不大,而且往往只是在某一個領域的小圈子里使用。
中國人民銀行去年12月禁止金融機構經手比特幣業務后,很多人認為虛擬貨幣在中國的前途已被畫上句號。但其實,虛擬貨幣對中國人來說從來就不陌生。早在2002年,也就是比特幣出現7年之前,著名的騰訊公司就已經開發出一種叫做“Q幣”的虛擬貨幣,當時西方可能還沒有類似的產品。2009年,也就是比特幣正式誕生之年,中國監管當局還專門對“Q幣”的使用作出了嚴苛的限制。
歐洲央行在研究報告中從虛擬貨幣和實體經濟互動的角度出發,將虛擬貨幣分成三類:封閉性虛擬貨幣——與實體經濟幾乎無聯接,通常用于游戲中,例如暴雪娛樂公司(Blizzard Entertainment)的魔獸世界G幣 (World of Warcraft Gold)、Linden實驗室的林登幣(Linden Dollars);單向貨幣流(通常是流入)的虛擬貨幣——可以用現金依照匯率兌為虛擬貨幣后用于購買虛擬商品或服務,少數例外可使用于購買實體商品或服務,如騰訊公司的Q幣、Facebook公司的Facebook Credits、亞馬遜公司的Amazon Coins;雙向貨幣流的虛擬貨幣——類似其他一般貨幣,具有買進賣出匯率,可支持虛擬以及實體商品、服務的買賣,比特幣是其典型代表。
根據歐洲央行的研究,僅在2011年,美國的虛擬貨幣交易量就已經達到20億美元左右,超過了一些小國的GDP總量。
因此,比特幣很可能是數字支付和虛擬貨幣領域一長串試驗中迄今為止最引人注目的一項。最近因Mt. Gox事件暴露出來的危機僅僅表明,它所引發的變革才剛剛開始。不論發生什么,數字虛擬貨幣的探索之旅仍將繼續。至于比特幣這種特殊的虛擬貨幣的命運本身,概率最大的一種可能是死于競爭。在2140年最后一個比特幣被開采出來之時,或許它早已被其他虛擬貨幣所替代了。當然,市場會決定哪種或哪幾種虛擬貨幣系統最終能夠生存下來,并且以怎樣的方式生存。
有的時候,技術的變遷的確會帶來不可阻擋的社會經濟變革。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郵政也曾由國家立法專營,但首先是快遞業的興起對它構成了巨大挑戰。即便政府出于維護郵政壟斷利益而強勢禁止民營快遞業,它也對電子郵件無可奈何。同樣的道理,對于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虛擬貨幣,作為監管者的政府最終很可能不得不加入到這場革命中來,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
政府的參與有可能有兩種不同的方式——
其一,將虛擬貨幣視作一種法幣之外的替代性貨幣加以監管,有報道說,加拿大、新加坡等國的金融監管當局已經謀劃將比特幣納入其監管范圍。在美國,幾年來一直對比特幣保持高度關注的紐約州金融服務管理局局長本杰明·勞斯基(Benjamin Lawsky)也曾提出設想,通過頒發“比特牌照”(bitlicence)來對虛擬貨幣企業加強管理。政府希望,通過這類監管來遏制利用虛擬貨幣進行匯率操縱和洗錢之類的犯罪行為,并將它們對市場流動性和通貨膨脹所造成的影響納入常規貨幣政策的考量范疇。
其二,更為積極進取的應對舉措是順應網絡時代的需求,發行“數字版”的法幣。有些經濟學家提議,這種“數字美元”或“數字歐元”可以充分吸取比特無國界、交易成本低、交易便捷的優點。今后,地球任何一個角落的民眾,只需點擊鼠標就能獲得并使用獲得發行國主權擔保的數字法幣。他們樂觀地認為,這將是一種取比特幣之長而又補其所短的兩全之策。
然而,有一個悖論是永遠無法克服的:不管是以哪種方式,只要政府參與進來,中本聰的宏偉理想就立刻坍塌了一大半——他費了那么大心思發明比特幣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要擺脫政府。
就像安全性與收益率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一樣,比特幣的魅力與它所蘊含的風險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從終極層面上看,中本聰及其粉絲寄托于比特幣的自由、平等、開放理念與金融服務業要求的嚴格監管和客戶需要的可靠服務是難以調和的。相信這個問題也曾如此困擾米爾頓·弗里德曼,當然,后者可能進一步認為,政府并不能提供它所允諾的安全與可靠。
在能夠預見的未來,與國家主權緊密相連的法定貨幣不會消亡。但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私人虛擬貨幣的橫空出世即便不能取代法幣體系,也必將對它造成越來越有力的挑戰。而這,對于我們思索貨幣的本質,進而對它做出改進是有莫大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