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12日訊 (記者 向婷)有人說,2014年是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元年。監管層既要支持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創新,又要監管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或許,我們在對比各種“寶寶”的收益率時并未有安全意識,在網上轉賬付款時并未擔心資金的風險。實際上,生活便捷的同時,我們都需要承擔相應的風險。互聯網金融的狂歡背后,我們該如何規避風險呢?在日前召開的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中,業內人士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P2P企業遇險 線下考察有用嗎?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從去年至今全國已經有超過100家的網貸平臺倒閉或出現問題,從去年10月份到年底,一共有58家P2P企業倒閉。
對此,中國金融認證中心助理總經理王梅認為,國內的信用體系存在風險。而在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我國出現的風險比國外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同國家的信用環境不同。例如,在美國的犯罪成本比較高因此,美國的信用體系、信用環境比較好,很多人不敢去做不道德的事,一旦被抓到,會直接影響到他未來生活中的很多方面。
目前,互聯網金融企業完全依靠線上審批來進行風險控制必然行不通。對借款者、借款企業的風險把控,僅通過線上提交資料并不科學,網絡環境是一個虛擬世界,而在互聯網既然弄活動中需要更詳細地了解客戶的企業經營實際情況、經營場所及周邊情況等信息,才能掌握真實情況。
曾有市場人士提出,進行線下考察十分必要,對此宜信公司首席戰略官陳歡表示,如果做很嚴格的實地考察,一定要比不做更好,但是可能并不是每一個都值得做,這個中間所需要的運營成本、管理成本不同,所以取決于對所承擔的風險可能性的判斷,這是風險控制的一個方式。
互聯網金融存風險 有了擔保就安心嗎?
眾所周知,大數據、云計算等是互聯網金融營建交易信用的信息池,而第三方擔保下的高收益“明示”等,則成為了目前國內部分互聯網金融公司網羅客戶信息的殺手锏。
對此挖財網總裁顧晨煒表示,有擔保是一個解決之道,但是擔保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要將信息披露得非常完整,讓網民做合理的選擇,實際上,無論是否有擔保,信息的透明、科學的運用,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曾有媒體報道,互聯網金融公司把通過平臺網羅的信息據為己有,這無形中增加了信息配對和印證成本。因為開放互證是互聯網技術對信息去偽存真的關鍵,而讓信息供給者自我管理自身信息質量的信息產權安排,才有助于降低互聯網信息互證成本,讓說真話成為信息供給者的最優選擇,第三方擔保卻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信息回路。這是包括P2P在內的國內互聯網金融風險暗流涌動的重要病癥之一。
陳歡則認為,不能簡單地以有擔保沒有擔保來作為判斷,在指導思想上,不能簡單地說,所有的東西都是擔保,加上一些不同的措施,使得完全變成剛性兌付,這個對于整體的金融市場的發展是不太有利的。
清結算分離能否助力互聯網金融風控?
所謂清結算分離,是指用戶在P2P平臺上進行電子債權交易的資金賬戶托管在第三方支付公司,交易過程中P2P平臺負責債權交易信息的匹配和交易生成并進行資金清算,用戶資金結算由第三方支付的清結算系統完成。有點類似權力分立的概念,平臺處理交易信息的細則,第三方支付負責所有結算服務的實施,而用戶獨立授權。
一旦P2P平臺遭遇資金回款不利境況,又或許平臺創始人本身就利欲熏心、用心不良,那么就能很快對用戶資金進行非法挪用、占用,甚至攜款跑路。目前被曝光的多起P2P事件皆因清結算不分離,最終釀成惡果。清結算分離的重要性由此可見。曾有專家建議,互聯網金融從業者必須要做到三懂:第一懂IT技術,第二懂金融,第三懂法律。同時還要注意兩對矛盾,一是互聯網的開放和金融自由化帶來的創新力與傳統金融審慎監管之間的矛盾;二是互聯網金融到底是一個產業還是一個工具,邊界在哪里。
對于這一問題,王梅表示,清結算分離實際上客觀上來說,它是屬于業務方面的,分不分離,更重要的是由監管部門決定的。從實施上來說都是可以做的。個人認為,分離也好、不分離也好,實際上安全都是必須要做到的,這是最重要的重中之重。互聯網金融能不能發展得好,能不能快,走得能不能遠,很重要的是安全來決定的。
陳歡也認為,清結算分離對于降低行業的風險來說有很大的幫助。雖然業務風險該多大還是多大,但是可以解決平臺自身的一些很多的欺詐問題和風險,比如很多平臺上的借款人是假的,通過輕結算分離的方式可以有效規避這些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