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中秋節,有關張亞勤棄微軟、投百度的傳聞鬧得沸沸揚揚。想必BAT中阿里騰訊的高層也被鬧得沒怎么過好這個節吧?綜合各媒體的報道,這一傳聞的核心亮點就是:張亞勤離開微軟后將加盟百度,負責新業務。
綜合公開資料可知,早在1997年,當時年僅31歲的張亞勤就被授予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IEEE Fellow)稱號,成為該協會100年歷史上獲得這一榮譽最年輕的科學家。有統計顯示,張亞勤已獲得60項美國專利,數十項技術創新成為國際標準,在國際上發表500多篇論文,出版10本專業著作。1998年,張亞勤博士回國參與創立微軟亞洲研究院。2006年,他領導成立微軟亞太研發集團,整合了微軟十多年來部署在中國的研發資源,使該集團成為跨國公司在華規模最大的綜合性研發機構,也是微軟公司除美國之外最大的從事基礎研究、技術孵化、產品研發及產業合作的研發基地。在2012年全國科技大會上,在溫家寶總理的報告中,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作為跨國企業參與中國自主創新的典范被提出。
可以說,張亞勤和早先加入百度的吳恩達一樣,是典型的技術派精英代表人物,在全球技術領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張亞勤博士還擔任北京市政府、上海市政府、重慶市政府、海南省政府、馬來西亞政府、澳大利亞政府的國際經濟與科技顧問。
“現在是聽從心聲、聽從新的‘使命召喚’的時候”,媒體報道中援引的張亞勤說的這句話,更是讓人不難聯想起吳恩達在解釋加盟百度的理由時的“使命說”。
在剛結束的百度世界大會上,吳恩達就在演講中提到“我加入百度的時候,人們問我為什么要來,我見到的所有團隊都是有很強的使命感,我相信人工智能正循環,人工智能可以讓億萬人的生活更美好,哪個可以讓人工智能發展更快,我認為是百度。”
如今,張亞勤也要聽從新的“使命召喚”棄微軟投百度,如果此時成真,到底是什么原因讓百度能接連吸引全球頂尖技術人才?技術派張亞勤緣何要加入百度?對此,我們不妨分析一二。
其一,百度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上擁有全球領先優勢。
就在今年6月下旬,張亞勤曾在一個活動上公開表示,“雖然人類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大腦詳細的構成和工作原理,但從結果來講,未來5至10年,機器的智能會超過一般人,20至30年可能機器本身的智能會超過人整體的智慧。”由此來看,張亞勤非常看好人工智能這一未來趨勢。
而百度在人工智能上,不僅已經構筑起世界最大的深度神經網絡,而且也吸引了“谷歌大腦之父”吳恩達的加盟。作為天然的大數據企業,百度已經擁有了完整、領先的大數據技術。作為百度大數據引擎的精華,代表人工智能水平的百度大腦(Baidu Brain)融合了全球領先的深度學習算法、數據建模、大規模GPU并行化平臺等技術,實現了無時無刻不在學習與成長。今年百度世界大會上,代表百度人工智能水平的baidueye一經亮相即引起國內外關注。
其二,百度在移動互聯網的布局和成績也是吸引頂尖技術人才的一大原因。
百度今年的Q2財報顯示,其移動營收占比首超30%。而對比阿里約12%、騰訊15%上下的占比,百度已經成為BAT陣營中移動營收占比最高的一家公司。而百度在移動布局上的得力,更是令其未來的移動變現能力擁有巨大想象空間。不僅移動搜索+LBS+移動分發三位一體的戰略布局讓阿里騰訊一味復制追隨,而且上周直達號的推出,更是讓百度撬動萬億O2O市場再進一步。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得移動端得天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百度在移動端得布局和成績,同樣也離不開其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撐和推動。
其三,百度是一家重視技術、在研發上連年投入的技術驅動型公司。
百度向來以技術基因和工程師文化著稱,對技術的重視程度可以直接從其連年來在技術研發上的大手筆投入可見一斑。2014年Q2,百度技術研發投入總計17.37億元,同比增長84.5%。之前的財報顯示,百度2014年第一季度研發支出為12.77億元、2013年第四季度為12.64億元、2013年第三季度為10.91億元,已連續三個季度超人民幣10億元。而2013年全年,百度研發投入則高達人民幣41.07億元,相比2012年增長78.2%,占全年總營收的比例接近13%。這一比例不僅遠高于業內平均投入水平,也高于硅谷領先科技企業的投入比例。
對技術派人才來說,選擇一家公司最根本的不正是技術研發的氛圍環境和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力度嗎?僅憑這一點,相信百度也是技術派張亞勤最好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