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方法論系列第一篇說了互聯網所促成的變化,認為互聯網讓這世界處在一種牛頓與量子的疊加態(參見:互聯網時代方法論:量子與牛頓世界的疊加態),第二篇說了方向選擇的方法,強調了要想找到風口可以同時使用自底向上以及自頂向下兩種思維模式(參見:互聯網時代方法論:哪里才是風口?)。這篇則要再次從老羅身上吸取營養說說具體的戰法。《創新者的窘境》的作者曾經被建議去研究磁盤行業,因為這個行業在極短的時間內凝聚了足夠多的變化,而我覺得研究互聯網的沖擊一定要研究手機行業。在這個行業里如果說雷軍和小米是一帆風順的代表,那老羅和他的錘子則是挫折的代表,而事實上挫折往往可以讓我們學到更多。想研究互聯網沖擊的最好研究手機行業,而想研究手機行業首先要看的是老羅和他的錘子,其次才是小米和雷軍。
以正合 以奇勝
但凡想干點事的估計都知道《孫子兵法》的正合奇勝一說,但關鍵是落到具體事業上往往就很難分得清哪里是正,哪里是奇,同時又因為人力有時窮盡,太多時候人們更愿意出奇制勝鋌而走險,一次成功,謀求收益最大化,但這樣一來最終往往會折戟沉沙。
在互聯網時代的方法論這系列的第一篇里曾經提到互聯網營造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意識空間,在這里適用的是量子法則,有索羅斯說的反身性,有場的存在,有連鎖反應,作為結果就是在這里存在突變,你可以一夜成名。但現實空間仍然存在,物質的世界仍然遵從著牛頓式的規則,要想大批量制造那就要按工業時代的法則來行事,所以說這世界是牛頓與量子的疊加態。更為關鍵的是人本身就是疊加態的生物,雖然程序是一種固話的思維,但程序員并不能一天到晚寫程序。
這就是最關鍵的一種奇正,意識空間是奇,現實空間是正。老羅和它的錘子在意識空間上的戰法犀利,但在開發和生產環節問題多多,所以在奇上是優秀,在正上則大大失分,兩者沒搭配起來。如果抽象點來講那就是產品是正,意識空間搶占制高點是奇。這點是根本,下面不會一再重復,但不是說正的部分不重要。正的部分已經很多人研究,不管是生產方式、供應鏈、研發過程,每個都是很長的話題,但不是這系列文章的重點,所以并不會做太多展開。
最后想說的一點是如果錘子掛了可能很多人會笑話,但大家可能忘記了兩件事情,一個是其實沒幾個公司可以用不大的代價做到錘子的影響力,一個是喬布斯當年的Mactonish也是這么個過程。
注意力,注意力,還是注意力
德魯克講公司的核心職能只有兩個:一個是市場營銷,一個是創造客戶。在互聯網時代這兩者被重疊并且被升級了,升級之后他們有了共同的入口,這個入口就是注意力。哪里有注意力哪里就有財富,科技的發展會讓這點越來越明顯。這背后的根本驅動力是產品的貨品化趨勢。如果沒有壟斷以及行政手段,那市場經濟的自然競爭之下,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所有不同公司的產品會逐漸趨同,并且供應量極為充沛,一旦如此注意力就是一切。當然這受制于能源、材料、人口,但這是另外一個話題,這里不展開。
極端講意識空間里沒你的位置,你的東西做的再好相當于不存在。搶占意識空間里的注意力是以奇勝的關鍵。
而對于注意力與產品自身的關系,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理解的。有的人認為注意力是目的,產品是手段;有的人則認為產品是目的,注意力是手段。人們往往認為前者是魔道后者值得尊敬,V眾投上有個討論研發與銷售的問題,比較明顯的體現了這種傾向。(參見:中國的很多IT公司重銷售而輕研發,此事各位親怎么看?)簡單來講這是價值觀問題,其實并沒有正確錯誤一說,但不管怎么選擇,決勝的戰場一定是注意力,這是確定的。意識空間里得注意力者勝出,失去注意力者必被淘汰。
注意力的獲取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考察:
第一、錯維之后的定位要產生明顯的差異化。有明顯的差異化不一定能在意識空間搶占制高點并最終獲勝,但沒有基本沒機會。差異化是別人記住你的理由和獲取注意力的起點。
第二、差異化背后要有一種持續的驅動力。
現實里這種驅動力可以依托于幾類東西:
一種是利益驅使型的,滿足人們大時代的趨勢下已經產生但未被滿足的需求。想想電商網站,淘寶、京東、美團、唯品匯都是這樣一個思路,他們的存在并不是因為產品多有特色,而是因為這四種模式可以分別滿足人們四種不同的需要,而為人們帶來直接的收益。
一種是欲望、精神驅使型的。與社交網絡相關的基本上這一類。老羅的錘子顯然也是這一類。
當然很多時候這種驅動力是可以混合的,微信的通信功能是直接收益,但搖一搖則是欲望。
第三、不管依賴于什么做驅動,對注意力的爭奪從時機上看只有三種模式:要么很好的卡位,要么肉搏,要么自己開辟新領域做引領者。
阿里也許會宣傳自己的產品如何,但其實淘寶這樣的產品之所以成功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卡位,時機趕的很好,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說的就是這意思。從注意力的角度看是不是卡位很好有兩個判斷標準:一個是用戶會因需要去主動的找你,一個是和你一樣的待選項其實沒那么多。一定程度上講,隨著互聯網的普遍展開,能夠很好卡位的時代過去了,因為但凡你能做的認為好的,別人也會認為好,第二個條件很難滿足了。
一旦你也做我也做,就會進入肉搏的時代,比如現在大家都認識到了互聯網的威力,那說做分發就是豌豆莢、360、91、騰訊等等,說做旅游就各種旅游攜程、去哪兒、同城、途牛等等,說團購就美團、窩窩團、大眾點評等等。
最后一種則是開辟一個新的時代,這樣自己就可以占據天時地利,壞處是風險太大。這個眼下來看只有蘋果做到了、未來Google也許可以,國內公司在這個上還是薄弱些的。
先人一步把握時機或者開辟一個新的時代這種事情比較依賴于人的天分以及之前提到的思維模式,但肉搏年代里爭奪注意力的拼殺其實還是有些其他戰法的,下面主要說說這個。
肉搏年代里的戰法
在肉搏年代戰法很多,其中之一則是老周經常提到的單點極致論,這種戰法的邏輯很簡單,互聯網普遍了建立了人與人之間的鏈接,當產品足夠突出,那就可能引發鏈式反應,臉萌的存在說明了這想法是可行的。但其實這是勝率極低的戰法,原因很簡單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其實你打造不出來極致的產品,這或者受限于人員能力或者受限于資源有限。我承認微信在產品上是精雕細琢的,但我不知道別的那家還行的產品是這思路。老羅想走這條路,但至少到現在為止,真正給老羅產生幫助的還不是他的產品,而是他的影響力。
另一類戰法則是靠營銷使勁操作話題,很典型的是前一陣被處理的95后萌妹子用身體換旅行。這有點走火入魔,好一點能有一時收益,差一點就會被下架了。
而有效的戰法其實需要回到意識空間的特征上來,回到我們之前提到的反身性、場與鏈式反應。
任何事件其發起人和事件的屬性共同決定了一種能級,比如馬云說來往的能級就同時取決于馬云和來往,而事件本身則帶有一定屬性比如謝霆鋒和王菲復合了天生就具有極好的傳播性。這種事件必須放置于某種場之中才能產生鏈式反應,讓大家迅速知道,這個場的媒介現在來看主要是媒體以及各種SNS,而場的關鍵則是人。大多數人會比較關注前者,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場,擁有場的人就具有持續沖擊意識制高點的能力,這是多波流和一波流的差別。沒人能保證自己不打敗仗,但敗一場就掛了就是一波流,敗一場人打不散很快能聚集起來再和你打就是多波流,我沒研究過劉邦和項羽的故事,但劉邦顯然是多波流項羽則是一波流。而擁有場的人天生是多波流,老羅是多波流,所以隨便干點什么都是全網狂歡。老羅和錘子如果沒頂住主要原因是前面說的正合奇勝上出了問題,而不是意識空間爭勝出了問題。
建立場才能給反身性與鏈式反應提供空間,并且反復沖擊,而場的最直接表現形式是社群。社群的骨干確實不用多,十萬人絕對是現象級。這點上小米實在是勝出其它廠商一個身位,當然不能算老羅。所以小米和老羅一樣只要有事就是全網性質的。但這還不是最高級的社群,這種依托于某個產品或者真實個人的社群就有被解構的潛在風險。這就好比用雷鋒來宣導主流價值觀與用超級英雄宣導主流價值觀的區別,雷鋒是可解構的,但超級英雄是不可解構的。所以更高級的社群是我之前提到的SNS2.0類型的社群,一旦這種社群得以建立,就建立了場,事件就可以現在此發酵,儲備能量,之后迅速輻射全網。在此之后才是事件的話題性,這就好像做原子彈終究要找到能裂變的材料才行,從各方公關的表現來看,大家還是比較擅長這個的。
結束語
這篇文章互聯網時代的方法論的第三篇,主要講的是具體戰法,這種具體戰法的核心是正合奇勝,而所謂奇勝是指在意識空間里迅速搶占制高點,搶占制高點最牛的方式是引領一個時代,其次是把握天時卡位,一旦進入肉搏年代那就需要社群這樣的場來形成多波流,單純的強調單點極致是不太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