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營銷,已經過了強制灌輸品牌思想,讓消費者單純接受的年代了。一款產品如果想獲得消費者的青睞,一個品牌想提升消費者的忠誠度,必須要真誠的與消費者溝通。特別是隨著社會化媒體時代的到來,企業與消費者的溝通成本大幅度降低,品牌與消費者可以進行點對點的溝通,兩者的距離大大縮短。
微博誕生至今已經五年時間了,企業在微博上的營銷行為也隨日漸增多,其中也不乏在微博上火了的企業和品牌,小米手機、雕爺牛腩、黃太吉,這些都是借助微博新崛起的新興企業,對于大品牌,微博也是一個好的舞臺,加多寶的悲情營銷、可口可樂的歌詞瓶以及耐克活出你的偉大這些經典營銷案例也都很好幫助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微博營銷面臨轉型
正是微博作為一個公眾平臺強大的傳播能力,讓大家都看到了在微博上的營銷價值,一時間微博營銷風起云涌。這也導致企業不管有沒有需要發布的內容,發布的內容是否和企業相關,都要保持每天一定量的更新。企業也為了衡量企業社會化營銷的效果,為官微的運營人員制定了KPI,要求每天必須要發布多少條以上,互動量必須達到多少次以上。很多官微的運營人員,為了達到這樣的要求,只有以量取勝,這讓微博上企業官微發布的信息大量增加,而其中很多信息都是無價值的。
時至今日,官微的這種運營模式已經到了必須去調整的時候了。最近微博正式宣布啟動信息流優化計劃,微博官方宣布,微博將通過大數據識別加用戶舉報方式,將原本可能分發至用戶信息流中的低質量、低互動內容以及垃圾營銷信息限制展示。通過對信息流進行優化,降低用戶在瀏覽微博中接觸垃圾信息的頻率。這就意味著以量取勝的營銷方式效率會變得越來越低,靠著多發微博提升傳播效果將難以達成。
這對于企業官微的運營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目前大量企業官微發布的內容數量很多但原創比例很低,實際上這些內容所能產生的效果微乎其微。反觀微博營銷做得好的企業,如杜蕾斯、可口可樂、小米這樣的企業,其官微每天的發博數量一般在10條左右,而且所發的內容幾乎都與品牌和企業相關,這些微博的互動量也很大。這些企業官微常把微博作為其整體營銷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與自己最新推廣的產品和營銷主題相結合,通過提供優質的內容和有價值的信息傳遞給關注自己的用戶。
提供有價值內容才是王道
對于社會化營銷,一直都說內容為王,好的內容在社會化媒體上能夠發生裂變,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誰都知道,好的內容并不容易生產,企業官微的運營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須要長時間的累積,為用戶帶來長期有價值的內容。
無論如何,對于大多數用戶來說,官微高頻率地推送自己并不感興趣的內容是他們最反感的。如何做到不騷擾,對大多數品牌來說是個難題,發布的內容少了,起不到傳播的作用,發布的內容太多,可能引起粉絲厭煩取消關注。而現在,在微博上營銷,寧缺毋濫、去繁從簡是企業官微要去做的事情。微博是一個公眾的傳播平臺,企業官微作為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橋梁,應該把企業有價值、消費者想要獲取的內容推動給消費,而不是一股腦兒什么都推送,這樣只會導致用戶產生厭煩,降低對品牌的好感。
對于用戶來說,又想得到什么?用戶在關注企業官微時,首先就做了一輪選擇,在情感上對這一品牌有傾向,希望通過社交媒體了解這個企業和品牌,而不是接收與這個品牌不相關的信息。不論是企業官微發起的線上活動還是線下促銷,又或者是產品的最新動態和優惠活動,這些對于用戶想真正去了解的,而當用戶關注的企業每天發的是心靈雞湯、冷笑話亦或是轉發大量與企業無關的內容,這就失去了用戶關注企業官微的初衷,失去這個用戶也是遲早的事。
實際上,社會化營銷一定程度上也縮短了國內企業和國際品牌之間的差距,杜蕾斯能火、可口可樂能火,小米手機和加多寶在微博上也能火,微博提供給每一個品牌的平臺是相同的,只要去用心經營,切實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與用戶真誠溝通,說不定哪一天就會成就另一個小米?,F在微博對于信息流的優化,也許正好是一個契機。
FB信息流概述
Facebook News feed
Facebook的信息流也叫做News feed。早期是將用戶的所有信息都呈現出來,但在2006年9月的時候,News Feed遭到數千名用戶表示反對,因為任何活動信息都會顯示在這里,造成嚴重的信息過載。為了解決信息過載的問題,FB做過很多嘗試, 直到2010年,Facebook 為了讓Page和ads的內容進入News feed,開始做Ranking機制,基于rank值將價值低的信息進行剔除,news feed中 user story、page story、ads的并按照值的高低進行實時反饋排序;
實際上,Facebook每位用戶的News Feed平均每天能接收1500條信息。但由于空間和時間的限制,Facebook通常只向每位用戶每天提供其中300條信息(這個中位數是基于2013年7月某周7,000位日活躍用戶的隨機樣本),這些結果是經過ranking排序的,并不保證所有人的feed都能被顯示。
信息流的剔除和排序
Facebook利用算法學習來為狀態更新、圖片和視頻等每條信息排序。評分由多個因素決定,包括用戶之間的關系,用戶是否贊或評論了對方的內容,用戶以前對那類內容的興趣等等。
通過“贊”、“隱藏”內容或者把用戶列為好友或泛泛之交等方式,基于這些維度剔除用戶不感興趣的內容,用戶之間的行為可以影響哪些內容出現在他們的News Feed上。
在“突出”用戶感興趣的某人所發布的內容上,Facebook上線了名為“最新行動者”(Last Actor)的小調整。如果你“贊”或評論了某人的內容,那么下次那個人發布的內容將在你的News Feed排序最前面。Facebook根據用戶與內容的最近50次互動情況來決定是否提高排序。
Facebook發現好友信息的“贊”、評論和分享的信息使用戶互動量增加了5%,頁面信息的類似互動增加了8%。在 2013年7月,被閱讀的內容比例從57%提高到70%。換句話說,用戶往下瀏覽了更多信息,閱讀了更多內容。這次調整對Facebook來說是件好事, 因為它改善了用戶體驗,提高了用戶在Facebook上花費的時間,并為廣告投放提供了更多機會。這還意味著Facebook page擁有者(常常是企業和品 牌)發布的內容將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