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聚美優品等眾多電商平臺被曝光知假售假,事發后,多家電商均把責任推向了“臨時工”第三方商家。但筆者認為,平臺商早就心知肚明,有意參與了售假,應當追究平臺上相關連帶責任,并期待行政執法多介入。
客觀講,假貨現象在線上線下渠道都存在,電商熱衷售假卻有其獨特誘因:一方面是國內奢侈品相對龐大的需求,正品貨源太少,畢竟各大品牌的打折尾貨并不多。

另一方面,國際品牌商都有自己的渠道和價格體系,現階段他們還不愿意或不放心交給國內電商去賣。國內電商拿不到授權怎么辦?那就逼宮。一家國際品牌法務部人士無奈地說,公司產品在某電商平臺上假貨泛濫,交涉多次都不配合,被逼上去開設了官方旗艦店,假貨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
即便這樣,電商平臺還是不敢自己堂而皇之地賣假貨,那就操縱第三方商家來賣好了。電商簡化對商家入駐環節的審核和運營的監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就必然使售假賣家聞聲而來,同流合污。
當然,第三方商家賣假貨也“看人下菜”,往往是摻著賣,比如10個正品包包里面搭售一個假貨包,消費者很難察覺;再比如,如果是賣給一線城市的消費者,假貨摻少點,發生投訴馬上退貨。賣給二、三線城市的消費者,假貨摻多點,發生投訴就使出讓對方提供證據等無賴手段。
即便被曝光,電商平臺也可以馬上開除第三方商家,由于后者售假違法成本低(平臺保證金通常在1萬~5萬元),售假暴露后可以換個注冊公司繼續開店。總之不愁沒人買,雖然中國消費者品牌和正品意識在不斷加強,但還是存在部分消費者對假冒商品和高仿商品的需求,部分賣家還是會不斷涉險售賣假貨。
如果電商平臺沒有保護消費者不購買假貨,國外法院一罰款就是數十萬歐元。在我國,受害者選擇訴訟并非最好的手段,這就需要行政力量如工商局多介入,加大懲處力度,真正為消費者撐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