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打車產品總監羅文
2015年1月17日,首屆世界O2O博覽會在京召開,滴滴打車產品總監羅文受邀出席,并在艾瑞咨詢總裁楊偉慶的主持下,與Uber上海總經理王曉峰就《從中美打車服務看中美O2O產業變化趨勢》進行了一場爐邊對話,深入闡述了滴滴打車的O2O發展理念。
首先,在談到中美之間在打車領域的O2O差異時,羅文表示,滴滴植根于中國,所以更加關注國內的出行領域,產品設計和理念也更加偏向于國內用戶的消費心理。“中國人在信用卡設密碼,這是發展過程中中國人和歐美人的區別,這是我們的產品設計。”羅文說到。
羅文認為,中美間差異的根本是因為不同人的需求,這個人包括用戶,也包括司機。他舉例滴滴打車為用戶推薦的多車搶單制,中國的司機在意目的地,因為在北京生活不易,司機的家可能在大興或者在延慶,司機要往那個地方走,滴滴不指派司機的原因,就是希望消除司機與乘客間的信息不對稱,構造一個你情我愿,人貨兩清的出行領域O2O生態圈。
以上這點,從滴滴2014年來的發展布局,就可以找到答案。去年上半年開始,滴滴通過司機和乘客補貼的營銷方式,迅速培育了市場,而隨著“后補貼時代”的來臨,作為移動智能出行信息服務平臺的滴滴,也正在從高頻向低頻一步步滲透,比如于去年定位于中高端消費人群的專車業務的推出。
主持人楊偉慶表示,從用戶需求來說,高頻需求戰勝低頻需求,打車是屬于更高頻的需求,而專車則相對低頻,因此對服務要求層次更高,適用環境有限,因此在同樣一個服務領域當中,高頻和低頻O2O市場應該如何去對待,是一個很讓人困惑的問題。
在羅文看來,無論是高頻需求還是低頻需求,產品和服務做得好,才是根本。消費者對一個新興事物的認知和了解,都會存在一個門檻。例如大量用戶使用滴滴,綁定銀行卡并通過微信支付車費,慢慢已經習慣了這樣一個賬號體系,對滴滴用戶而言,這不僅是出行方式的簡單轉變,更成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態度和方式。
所以,用戶在打不到出租車情況下,用滴滴叫一下專車就行,雖然多付一定費用,但解決了用戶的問題,享受的服務也大不相同,表面上這好像是高頻戰勝了低頻,其實這就是順應了用戶需求,你產品做得不好,打不到車,你再高頻的需求都沒用,只是門檻上低了一點點。另外就是順應領域,婚慶頻率相對低,但滴滴肯定戰勝不了婚慶,這不是必然,順應需求降低門檻而已。
眾所周知,2014年是國內O2O發展最為“瘋狂”的一年,作為該領域的代表性企業,滴滴也獲得D輪超7億美元融資,成為中國非互聯網上市公司中最大的單筆融資之一。讓人垂青的背后也出現了所謂“泡沫”一說。
對此,羅文認為,O2O本身是一個開潮流之先的領域,不必一味迎合環境,可以有創造新環境的魄力和能量,泡沫也得看怎么去理解。對于O2O市場的發展前景,羅文認為如果走在大街上觀察的話,會發現有太多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O2O看起來概念很高大上,但事實上就是用互聯網的這種信息更快、更有效流動、信息對稱的理念去提高效率。“O2O行業的市場不是固有的,而是從業者自從挖掘開發出來的,前景無限大.。”羅文最后表示
本次由世界O2O組織、光合資本共同主辦的世界O2O博覽會,是國內首次舉辦的以O2O商業模式為核心內容的全球性行業盛會,匯聚了來自全球10多個國家,超過1000家公司3600多人的參會出席。共同分享各自在開創性模式探索下的洞察與得失,探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O2O將會給傳統行業帶來的沖擊與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