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3月22日深圳IT峰會上,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表示:5年之后一半以上的搜索會包含語音或者圖像,而比起風口,百度更關注技術。“風口論、豬論充滿投機思維,我很不認同探討這些。因為大家都想找捷徑,如果每個人都是這種思維方式會很危險,社會不應該鼓勵大家去尋找這種捷徑。”
在李彥宏看來,快速發展的中國市場不斷涌現著各種機會,“我們這一代人很幸運,不用找風口。從2000年回國到現在,這15年我時時處在風口中,吹得我難受。”面對各種各樣的機會,李彥宏說讓他焦慮的是不做什么,而不是還有什么可以做。“我只有回答什么不做,才能真正聚焦,把真正適合我的東西做好。”過去3年李彥宏以及百度一直聚焦在人工智能以及深度學習等技術領域。
2014年全年百度總營收人民幣490.52億元,較2013年同比增長53.6%,僅在2014年第四季度,百度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達21.3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9%,創單季度歷史新高,2014年全年百度研發投入更是高達69.81億元人民幣,較2013年增長70%。雖然與2012年比較百度利潤率降低,但李彥宏曾表示,這是一種決心,百度愿意在技術領域投入。
目前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百度在圖像、語音和行為三個領域重點投入。在李彥宏看來,未來語音、圖像和行為將成為人與移動終端互動的重要形式,而基于這些大數據之上的分析以及應用,將成為移動互聯網與PC互聯網的重要區別。“移動時代技術更為重要。”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介紹,百度人臉識別技術可以做到99.62%的準確率,這一數字高于Facebook人工智能實驗室的97.35%,甚至已經超越人類本身的識別能力。而未來基于語音、行為的識別以及數據累積、分析和運用,將成為移動互聯網乃至物聯網的重要特征,基于此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至為關鍵。
針對互聯網+,李彥宏認為互聯網與任何一個行業的結合都有很多創新機會,都可以做出很多花樣。“即使過去跟互聯網沒有任何關系的傳統產業,今天怎么能做得更好,一定還要用互聯網手段做出有價值的東西。但如果天天想跟風,互聯網金融、O2O、互聯網醫療什么熱做什么這是不可行的。”在李彥宏看來,中國市場雖然很大,但每個領域都有很多競爭對手,彼此看到的機會差不多。“比如百度、騰訊都提出要連接人和服務,所以不是你站在風口就可以飛起來。應該說我喜歡什么,擅長什么,我想通過什么努力和手段把這件事情做成。”
李彥宏回顧了自己的創業史:工程師出身,最初不擅長做管理,不擅長和人打交道。直到今天李彥宏更喜歡將自己定位為技術或產品人員,更喜歡寫程序,研究產品功能,在百度申請的某些專利上,依然可以看到李彥宏的名字。但作為CEO卻一定要去管理越來越多的人,為了把百度做成功,李彥宏也強迫自己去做好并不擅長或不喜歡的事,比如去和員工談工資高低,談機會,把自己并不擅長的事做成功,現在李彥宏感覺很好。所以與其去搶風口,不如努力去做自己喜歡或擅長的事,并堅持做下去。
曾經也有聲音說百度對李彥宏的依賴大于馬化騰之于騰訊或馬云之于阿里。但李彥宏卻不這樣認為。李彥宏說他并不是一個極其強勢的管理者,他喜歡放權,對于業務團隊或其他管理人員采用“不干涉”原則,“如果公司內部討論問題下屬意見和我的意見不一致怎么辦?我的做法是聽他的,按照他的意見先做,如果他做對了,說明他比我更懂這塊。如果做錯了,再按照我的想法再做一遍。”比如上億美元的并購李彥宏也只是最后在ERP系統里面批一批,“我一般不太仔細看那些細節。”但是,李彥宏更關注他感興趣的東西,比如他喜歡的產品或者技術,如深度學習。雖然深度學習目前對于百度業務并沒有突出的貢獻,但李彥宏覺得,這是在投資未來。“我感興趣的會管得比較厲害,但是大多數是比較放手的。哪一天百度沒有我了應該不會出大問題。”
目前百度移動用戶超過5億,在李彥宏看來,BAT三家對于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率決定未來的競爭是整個生態的競爭。但目前來看整個中國互聯網生態都是健康的。BAT三家的競合關系實際也推動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比如百度當年創業時只有
華山一條路,就是上市,投資者才有可能退出,而現在BAT以及其他上市公司都為資本提供了退出渠道。
“投資可以,收購可以,純粹的商業合作我們也很高興,現在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可能性多了,投資者也有更多的機會,所以這幾年大量資金涌入到中國互聯網領域,這又給創業者創造了很多的機會。”李彥宏還表示即使馬化騰投資的公司我也希望看到它做起來。“我們作為一個平臺型公司,連接人和服務,只要他愿意跟我連接,他做得好,我的用戶體驗也變得很好。中國互聯網繁榮,BAT就好,反過來BAT好了,中國互聯網也會從中受益,我們是共榮共生的關系,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激烈的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