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月末到四月初,科技并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看了柴靜霧霾紀錄片的人數想必遠小于看了畢福劍酒桌小曲兒的人。

一個是嚴肅認真的評論與人類生命尤其是中國人息息相關的環境問題,有著精美的Keynote、動容的故事、嚴謹的推理、豐富的例證;一個是即興逗樂的調侃一個已故四十年的被每一個出生在這個國家的人所熟知的領導人,有模糊的畫面、抖動的鏡頭、出神的表演、業余的唱腔。不過這些都不妨礙畢姥爺的吸睛能力是柴靜紀錄片的數倍不止。
如果從科技的角度來看這兩人,仍舊會得到一些有趣的結論:
移動互聯網:在中國,最好的移動互聯網始終是人口相傳
完成對柴靜壓倒性優勢的人群恰恰是一些離科技最遠的人們:老人們,尤其是對毛主席有著非比尋常情感的老人們。這些老人不玩微博微信甚至不用智能手機和電腦。他們只是通過日常的生活社交活動,例如廣場舞爬山公園遛彎大合唱等等,來進行消息的交互。而這種交互的速度的極限值,恐怕是連6G網絡也沒法望其項背的。在這次畢福劍告密事件的傳播過程中,絕大多數的老人只是從某些信息源得到了這個事件的大概,然后經過口耳相傳,最后演變為“畢福劍犯下了言語惡劣侮辱偉大領導人的辱華罪行”的概括歸納。
所以在中國這種人口密度極高的國家,最快的移動互聯網永遠是沒有電子網絡的人口相傳。如果哪些科技團隊想要做老年人的移動互聯網生意,首先要把手機和App排除在外。
做產品:最容易成功的產品大都貼近人內心的記憶
畢姥爺在哼小曲兒的時候,其實可以抽象為他在做一個產品。他將毛主席與調侃的措辭置入自己的產品中,獲得的成功是可以肯定的。這里說的成功是使產品獲得幽默的訴求肯定。
告密畢姥爺的人將這段視頻公布出來的時候,也可以抽象他在做一個產品。不同的是他將視頻和自己異常嚴肅近乎于某個瘋狂年代的態度置入自己的產品中,獲得的成功也是巨大的。雖然這種成功所具現化出來的結果是萬千人群的憤怒與畢姥爺的危機,不過這種結果一定是告密者所期待的。
做一個成功的產品,如果是基于一個完整的天馬行空的全新想象力體系,固然成功之后會被封神,而且后續作品仍舊可以基于這個體系,例如許多非常受歡迎的游戲如《質量效應》系列,但是貼靠著人們內心深處的記憶進行抽象并且再創作,其產品也許會更加容易成功。君不見手機上的卡牌游戲那么多,但是為什么好多都要以《魔獸世界》為美工、人設、劇本為原型?有些甚至原封不動的照抄?其實目的都是為了貼近那些魔獸玩家的記憶。
這里要再次用柴靜做對比,單看柴靜的產品,雖然制作精良,內容豐富而道理深刻。但是相比畢福劍的產品和告密者的產品而言,少了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對于人們內心深處記憶的一種貼靠。霧霾是一種問題、一種現象,但是它不是人們的記憶,也許對于每天用霧霾來作為藝術素材的畫家或者音樂家來說是,但對于一般大眾而言,霧霾不存在于他們的記憶里。
同樣的,藍港互動所推出的《十萬個冷笑話》的成功,也是基于人們對于葫蘆娃哪吒等等深深存在與人們腦海里的記憶的貼近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如果想要一個產品更容易的成功,可以先仔細觀察社會人群中的大眾記憶還有哪些是比較深刻的并且沒有被利用的,不過一定不能鋌而走險的抄襲。
柴靜的紀錄片已經慢慢隨著時間被人們淡忘,但是畢福劍的小曲兒則會持續的發酵,而且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事件的關注中。但是從二者的比較中不難看出:科技,始終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