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傳統農業正在被重新定義。在政策的助推下,盯上這片藍海的工商資本紛紛下鄉,尤其是伴隨聯想、恒大等大企業跨界后,農業成為炙手可熱的投資領域。
對于資本下鄉,一畝田集團副總裁兼研究院院長高海燕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這是好事。不僅能為農村帶來資金,而且能帶來工業化的思維、知識、經驗和資源,這恰恰是中國農業最缺乏的。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支持電商、物流、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稱,要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5月,國務院出臺意見,要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并提出具體舉措。
日前,據《上海證券報》5月21日報道,由商務部牽頭,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等20多個部委參與的《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指導意見》初稿已經完成,目前處于部委會簽階段,最終文件將以國辦發文的形式出臺。
這是首個全面部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工作的文件。農資服務將是今后農村電商政策的著力點。國家層面的“互聯網+”戰略已經顯現。
農產品電商的藍海
現代社會,網購已經成為一種消費習慣。電商本質上講是一種手段。
高海燕表示,這是互聯網技術對消費方式和市場交易方式的流程改造,而且改造過程是不可逆轉的,將滲透在每個領域成為常態。有交易的地方就有電商,這就是電商的未來。
毫無疑問,電商介入農村,“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起到了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高海燕說,這種“去中間化”的效應,能夠推動農產品領域的“公平貿易”,讓傳統流通市場的“肥中間虧兩頭”,演變成“去中間、利歸兩頭”。
由于龐大的人口基數,伴隨互聯網普及率的提高,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農村將在不久后成為潛力巨大的網購市場和農副產品網絡交易市場。
據阿里研究院發布的農村電商消費報告,淘寶農村網購的占比依然較低,2013年占比8.6%,但呈現增長趨勢。預計2014年農村網購市場會達到1800億以上,2016年將突破4600億。
此外,2014年上半年商務部發布的數據,我國農產品的總交易額在4萬億元左右,然而通過電子商務流通的農產品僅為1%。大量農副產品的銷售利潤被流通環節所攫取。這為農產品電商勾勒出可供無限想象的藍圖。
今年4月,《2014-2015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簡稱《報告》)發布,《報告》指出,農產品電商成為圖書、服裝、3C之后的新熱點,被視作電商皇冠,而其中的生鮮電商則被稱為“皇冠上的皇冠”。
《報告》顯示,國內最大的電商平臺上農產品的銷售額從2010年的37億元增加到去年的超過800億元,年均增速112.15%;在電商數量上,據統計,2014年我國涉農類電商企業達到3.1萬家,其中涉農交易類電商有4000家,阿里、京東作為最大的兩家電商占據了超過80%的市場份額。
“互聯網+農業”的破壞性創新
根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1城市藍皮書》,從2000年到2009年,中國城市中等收入階層規模年均增長3.8%,到2009年時這一人群已達2.3億人,占全部城市人口的近四成。據預測,這一數字在2020年將達到47%左右。
2013年,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說,在未來20年,中國的中產階級人數將從2.3億人增加到6.3億人。如此龐大的消費者人群,他們愿意買高品質的產品、高品質的服務和高品質的人力資本。這些變化將倒逼企業投資于創新、創意、創造。
大食品網創始人韋三水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工業化、城鎮化是時代背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將來6億多的城市中產階層的崛起,恰好為提供“尖貨”的企業提供機遇,“互聯網+農業”意味著農業需要進行破壞性創新,必須從產品邏輯轉到產業邏輯。
大食品網,成立于2014年6月。這是一家專注于健康綠色有機的米面雜糧等健康主食為核心的農產品電商網站。韋三水說,大食品在四個方面進行創新。
一是,重新定義米面雜糧,作為生鮮食品來看待。
如果一次性儲存時間太長,食物水分就會流失掉,不能保證食材的新鮮感。大食品做的是新鮮到家。生產基地儲存的都是收割下來的稻子,根據每月家庭用戶宅配的數量進行相應數量的脫殼。為保證新鮮,8天時間到達用戶手中。大米的包裝選擇小袋,就是為了確保客戶能夠在一個月內吃完。
二是,從商業模式來講,大食品賣“尖貨”,走精品路線。
跟很多電商選擇賣場模式,追求大而全,通過價格杠桿來吸引用戶不同,大食品主要圍繞家庭的主食餐桌來做,米面雜糧搭配著做一些食材,只賣稀缺優質的產品。因為“物美價廉的紅利已經沒有了。”
三是,從渠道選擇上,選擇O2M的新型電商模式。O2M是O2O的細化市場范圍,即線上電商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通過跟銀行、金融、家電等大客戶合作解決2B、2C的問題,最終服務好追求品質生活的家庭用戶。更重要的是要想做到“從原產地到家庭餐桌”,就必須找到誰李家庭餐桌最近,而與生活電器類企業等B端的合作無疑是一個當下最好的選擇之一。
四是,用戶模式。大食品混合B2C模式、宅配模式和定制農業模式,“無模式勝有模式”。
韋三水說,現在移動端最大的痛苦是選擇。應該直接告訴消費者,這就是尖貨,這就夠了。而且人的胃很難被輕易改變,一旦獲得認同,就很難再去接受同類產品。在初期跟用戶建立信任關系上,別人靠價格,我們靠產品。
農村電商要接地氣讓利民
據媒體報道,新希望、大北農、史丹利、金正大等A股上市公司均在布局“互聯網+農業”。5月18日,國內最大農牧企業新希望與農產品B2B交易平臺一畝田進行產業鏈深層次合作,攜手布局農產品電商市場。
除了專業的農業企業,非農企業跨界也正是看到的巨大投資機遇。原因在于國內龐大的人口基數,規模化、集約化成為國內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政策導向,為產業資本的進入提供了很有利的條件。再加上,國人日益重視食品安全,消費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增加。
從整個農業產業鏈的角度講,當前的投資熱點主要集中在“微笑曲線”的兩端,也是利潤相對較高的部分。具體包括上游的種源、高端農業技術、農業器械、高端農藥等,以及下游的流通和銷售環節。
于日前作為國內首家綜合性涉農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而上線的點豆農業鏈電商服務平臺,通過建立“一村一站”智慧農業服務站,創新服務模式。點豆網董事長劉峰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互聯網+農業”就是要解決農民的痛點,農村電商要做到接地氣,讓利于農民,解決農民真正需要的難題。
那什么是農民的痛點呢?目前農民遭遇兩大困境,且主要跟中間環節過多相關。一是,農藥化肥等農資,這些剛需的生產資料,經過層層加價成本過高;二是,土特產等農產品,經過層層盤剝,處于上游生產環節的農民其實處于價值鏈的末端。
劉峰說,解決農民的痛點就要做到,降低農資價格,提高農產品價格,此外還要提高農民的農技專業知識。點豆農業鏈電商服務平臺,依托自建物流這一優勢,在村一級直接建立智慧農業服務站,打造農資產品從廠家直達農戶、農副產品從原產地直達消費者的農業鏈電商服務平臺。
此外,智慧服務站還能夠部分的解決農村物流問題。他說,服務平臺會開發相應系統,服務站統籌整合農村運輸資源,通過即時通訊解決農民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讓服務站為農民提供服務,解決捎貨、帶貨的問題,這樣就降低了物流成本。
依托農業大數據,服務平臺也會為農民提供金融服務。在農民注冊成為會員后,平臺會對其注冊的會員信息進行評估,根據其平常的消費能力進行測算,然后考慮提供貸款。因為有數據支撐,所以這也是有保障的。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統計,目前國內涉農交易類電商中只有1%能夠盈利,7%有巨額虧損,88%略虧,4%持平。農產品電商發展最典型的問題是同質化競爭。導致競爭無序,虧損經營,建站與關站并存。另外物流成本高企也是突出問題。
對此,韋三水表示,農產品電商還是剛布局的狀態。任何行業都有盈利和虧損。目前所說的只有1%的農產品電商盈利,這恰恰說明,農產品電商真正的商業化模式和道路創新還不夠,還未構建成熟的盈利模式。但“以產業的邏輯做小眾細分強關系市場是一個值得努力的嘗試”。
高海燕說,從總體上講,農業電商盈利不是問題。
一是,跟傳統模式不同,農產品電商從無到有,建立概念市場、推動交易上線、改變傳統習慣、形成規模效應,都需要時間。所以,不是指農業電商不能盈利,是盈利需要時間。
二是,不同的商業模式有不同的盈利周期。比如平臺型的商業模式,短期內,做規模可能盈利更重要,所以,不盈利可能是一種短期策略,而并非是因為不能盈利。
她說,一些電商本身是因為自己的定位和營運能力問題導致不能盈利。比如一些產品電商、第三方渠道電商(尤其是B2C)。因為農產品貨值低、物流成本高,如果客單價不高的話,就很難盈利。
“但一切才剛剛開始,還不是下結論的時候。”高海燕認為。
農村電商熱下的冷思考
乘著政策的東風,如今,農村電商如火如荼。上至總理,下到村長,各級都在談電商、搞電商。不過,中國“三農”問題由來已久,遍地開花的電商產業園區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解決這一沉疴頑疾呢?
韋三水認為,“互聯網+”讓生產者和消費者趨于平等,上游生產者得到了尊重。以前只是向往,而非參與。有情懷,沒行動。這怎么談得上推動呢?現在,農村電商讓農業的相關利益者,有了空間聯接和空間延展的無限可能性。
今年1月23日,國務院扶貧辦正推進實施精準扶貧十大工程。電商扶貧作為新手段新方法,而備受關注。日前,國務院扶貧辦國際合作和社會扶貧司巡視員曲天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電商扶貧,顧名思義就是把“互聯網+”納入到扶貧工作體系。他說,電商實際是手段,扶貧才是目的。
桂林航空工業學院博士何勇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農村電商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新的視角和可能。通過電商發展的倒逼機制,可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貧困村脫貧致富步伐,提高了貧困地區自我造血能力。比如,“農戶+公司+網絡”的模式正在快速延伸,極大地改變著傳統農業經濟和產業形態,改變著當地人的生產生活方式。
對于電商熱,李昌平稱其為“農村電商大躍進運動”,應該為其“潑點冷水”。他說,如果電商解決不了農村金融供給無效和組織供給無效這兩個難題,農村電商化也只是一場新的大躍進運動。
李昌平現在是中國鄉建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研究員。在2000年,曾任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的他,向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寫信稱,“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
對于聯想、恒大等大企業跨界,韋三水說,做農村電商不應該只是掠奪農村的農產品。更應該做行業的重新定義者。從現有的產品邏輯盡快轉到產業邏輯,推動農業的發展。要想做好農產品電商,就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
至于農村電商的發展瓶頸,他認為,第一,資本的參與力度仍然不夠,要跳出農民不好打交道,農業投資周期長、風險高、回報率不穩定等邏輯;第二,行業本身的創新不夠,主要是農產品需要重新定位,更重視上游生產環節;第三,行業細分也不夠,需要更多的人進入到垂直細分領域;第四,政策性障礙。
“其實,農業行業重新被定義的核心在于:不能簡單地將農業看成農產品,而應該看成一個安全產業,這也正是行業努力創新的方向所在。”韋三水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