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家叫舒服吧的公司聯系了我,要送我個按摩體驗,說實話,之前上門做指甲啥的和我無緣,按摩這個事情,我還是用的上的,然后就同意了。然后就有一個師傅上門了,在我的會所,給我做了半小時的按摩,總體上感覺確實是很舒服的,也很方便的,然后本來這個事情就該這么完了。因為O2O這種事情,沒有三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一樣的,你講來講去都是那些套路,一分錢刷單什么的,沒有什么技術含量。

后來在做反饋的時候,我就如實說了,我說挺好的,就這樣,拜拜。后來他們非要介紹一下自己,我就禮貌的聽了一下,然后發現,還是有點意思的。首先,他們跟我說的是,他們做的是平臺,而不是自己培養按摩團隊,最終還是希望可以能夠幫助更多好的按摩技師實現價值。我說這沒有什么稀奇的,沒錢的大家都要做平臺,自己養人多貴啊,那都是互聯網公司融資燒錢以后干的事情啊,你們難道不是么?結果他們說,是啊,不是啊,我們老板包括我都是和君咨詢出身,之前我們做過一個金融產品叫E租寶,曾幫助租寶 從1人發展至5000人以上規模。
這下我突然感興趣了,因為E租寶是一個做得挺牛的P2P公司,上次請我去人民大會堂參加了一下他們盛大的發布會,讓我見到了兩位活的央視著名女主持人,現在還在電視上開始有了自己的廣告,土豪公司啊。
后來我詳細的問了一下他們的商業模式,然后發現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有些東西其實挺厲害的,但是你說的太普通,就真的太普通了。另一個問題則是,什么樣出身的人,就會做什么樣的事情。舒服吧的平臺思路和互聯網的平臺思路還是真的不一樣的。
他們首先跟我講的,其實是和君的商業模式,也就是咨詢公司的商業模式。咨詢公司一般都是合伙人制,大家在這個平臺上做業務,然后平臺提供各種支持服務,最后形成一個分成機制。這和互聯網領域的平臺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因為互聯網的平臺本質是流量和生態,平臺上的商家和平臺之間是合作關系,而咨詢公司的平臺則是合伙關系。合作和合伙之間的差異就非常大了,比如在前期,舒服吧是付出工資補貼技師的,而等業務成熟后,雙方的合作方式,就會變成一般的合伙制度。雖然似乎都是給技師發工資招聘,但整體的方向和思路還是非常不一樣的。基于此,舒服吧目前聘請的技師并不是隨便招聘培訓的,基本都是有十年以上經驗的,很多人都是有自己的獨到手法的,這種選人標準,實質上,和咨詢公司選擇合伙人的思路是一致的。并沒有因為平臺化就放寬了平臺技師的要求,也沒有去培訓一些廉價的臨時工去上崗,從這個角度講,其實品控做得可能比一般的自建團隊還要好些。之前在其他類型的O2O中,就出現了很多這種臨時工技術不過關的情況,還是十分影響用戶體驗的。
舒服吧這樣做O2O一看就是非互聯網人士來做,商業意味更濃,而不是炒作意味更濃,一些關鍵點的著眼上,可以看出和互聯網公司出身的人的顯著不同。實際上,從O2O這個領域來說,技術方面的壁壘其實沒有什么,經營的技術才是決定性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電商的很多成功者,從馬云到劉強東到唯品會其實都不是技術或者互聯網出身,反而做得都很不錯。互聯網出身的人在做網站和軟件上有很多交互和產品的優勢,但在商業方面,卻總還差了不少。
在2015年中國新商業峰會,紅杉中國董事總經理王岑也表達過類似的意見,在互聯網創業中,人和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線下經營不錯的企業,進軍線上后,其實表現也都非常出色。而一些線上企業進入線下卻往往會折戟沉沙,這其實也說明了,互聯網的門檻,其實并沒有那么高。而從O2O領域來看,則更是這樣。
當越來越多的傳統人士開始觸網做自己的項目的時候,其實O2O這個領域,才開始變得有看頭。因為線上的門檻不過是學習,線下的門檻則是運營團隊的經驗和能力,學習可以加速,但經驗和能力的積累總是繞不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