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2015北京軟件名人論壇在北京西苑飯店舉行,眾多產業技術名人、管理名人、投資名人、營銷名人和媒體名人等300多各界名人出席,圍繞“軟件支撐產業互聯”主題進行交流和研討,共同探索新常態下軟件產業發展趨勢。
北京軟件名人論壇至今已舉辦三屆,是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年度盛會,致力于打造一個軟件產業交流與合作的重要交互平臺,通過聚集政、企、學、研等各界名人,深入研討當前軟件產業發展趨勢并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成為研判新常態下軟件產業發展方向的有力支撐。
會議上,北京軟協副會長、數碼大方總裁雷毅博士以“工業互聯網時代來臨”為題進行了主題演講。
圖:數碼大方總裁雷毅
工業互聯網時代來臨 產業升級有五大標識
“未來五到十年將是產業互聯網時代,傳統行業的產業互聯網化正在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相比于上一個企業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化解決的是商業模式變革和創新的問題。”雷毅說道。

其指出,工業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產品形態的轉變:過去的產品是物理的(物質的),衣食住行以及裝備等產品都是如此。未來的產品則是數字(非物資)和物理(物質)相融合的,物理的載體被賦予數字的內涵。
二是生產模式的轉變:過去是大規模生產模式,產品確定、生產集中、流程固定。未來則是柔性動態組織模式,產品定制、專業分散、生產的單位是互聯互通的。
三是生產設備的轉變:過去的生產設備更多是一種人體力的延伸,生產過程相對獨立、供人按指令操作。未來的生產設備是人腦力和體力的拓展,設備之間可以互聯互通,用物聯將其串在一起,機器可以自動按指令操作。
四是生產者的轉變:過去的生產者只是產品上生產的執行者,做基礎性的諸如生產、搬運等工作,未來的生產者則是產品的創新者,是產品生產的組織者。
五是消費形態的轉變:過去的消費形態是,廠家將成品通過物理或者網絡渠道銷售,直接或者通過物流配送給用戶。未來的消費形態則是消費者提出需求,參與產品創新與生產,廠家為消費者提供個性的定制產品。
支持轉型升級 催生新業態
“當然,這種轉變有個前提,即是消費,而不是銷售,靠消費來拖動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業態。”雷毅補充道。
雷毅認為,過去15年是消費互聯網,解決的是存量產品的銷售,未來15年將會有新的場景或生態出現。尤其是工業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將降低產業門檻,支持轉型升級,催生新業態。
類似的例子很多。諸如,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使得相機的使用門檻大為降低,只要有手機,人人都可以變成攝影師,而市場需求的轉向,導致了相機巨頭柯達的沒落。微信、自媒體等數字媒體的日益普及,降低了印刷門檻,使得人人都有成為出版家的可能。
“工業互聯網時代,將使得工業門檻降低,人人都可以成為創意者、設計師和生產者... 軟件和硬件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也將催生產業生態重新架構,一個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融合的新世界正在出現。”雷毅說道。
開放、共享、對等、協作 打造產業生態鏈
雷毅進一步指出,工業互聯網時代催生的“數字與物理相融合”的新世界,將是一個開放、共享、對等、協作的世界。而這也正是雷毅基于對產業方向的掌握所正在傾力要做的事情。
“為做好這個事情,我們自己也會去變。我們把整個創新分為幾個階段,一是專利創新,二是產品創新,三是平臺模式創新。我們以產品創新為切入口,轉向平臺創新。把原來的經驗改變成自己的優勢。把不適應現今大環境發展的,我們就必須要有斷腕的勇氣,堅決德拋棄掉。此外,我們開放大門,和所有人合作,與包括諸如金融、裝備、汽車、家具甚至工業設計創客空間等領域的伙伴合作,做好自己的定位,把各自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雷毅說道。

而類似的合作,已經相繼在一些領域開花結果。今年5月13日,中國電信在京發布“互聯網+”行動白皮書,將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工業制造”、“互聯網+新興服務”、“互聯網+企業運營”等四大領域的應用實踐。其中“互聯網+工業制造”領域的唯一一家合作伙伴就選擇了數碼大方。
根據協議,雙方將基于工業軟件、利用中國電信云計算平臺,推出“工業互聯網云服務平臺” (以下簡稱工業云)。工業云是以工業軟件為基礎,將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工業融合,重點關注企業的營銷、技術、生產、供應、管理和服務全過程。在工業云上,企業能夠通過移動終端實現供需對接、產品溝通和項目協作,大大提升創新能力和協作效率。同時,工業云能夠支撐企業實現智能制造,實現柔性生產及產品個性化定制和服務。工業云搭建了一個供需雙方交流對接的平臺,推動了互聯網工業和智能制造的發展,實現了產業的互聯互通,構造了新型的產業形態。
雷毅表示,作為中國領先的工業軟件和工業互聯網公司,公司一直致力于全面提升工業企業的創新設計能力、先進制造能力以及人才保障能力。面對新的時代,數碼大方將繼續堅持基礎創新,成為產業互聯網化產品、技術平臺的供應商、營銷和運營服務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