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件電商公司的新聞讓人印象深刻。一是外表光鮮的外賣市場亂象叢生,12家餐館共用一張營業執照,火爆的外賣APP送的居然是黑快餐。二是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剛在北京啟動,馬云剛剛慷慨激揚地宣布今年的雙11會正式邁向全球化,把阿里要做成“E”WTO——就是網上的WTO,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就致信美國貿易代表署,請求將淘寶列入惡名市場名單。
兩件看似沒有什么關聯的事情,卻同時引發媒體和網民的關注,雖然小的只是在送外賣,大的涉及中國最大的電商平臺,卻告訴我們一個同樣的道理——電商公司不能犧牲操守去跑馬圈地搶市場。
淘寶在其發展初期,并未對打假設立較高的目標,以至于淘寶店家一度假貨泛濫,直到現在,淘寶售假仍然是讓大家頭痛的問題?,F在,到了國際化的時候,阿里終于要自釀的苦酒自己喝。而外表光鮮的外賣APP,隨著“BAT”的全面介入,加上資本的推波助瀾,無疑是今年中國互聯網最火爆的領域,儼然以O2O行業的代表自居,但包裝得再高大上,外賣派送即使插上互聯網的翅膀,還是改不了外賣配送的本質。如果一開始就規范自己的行為,成本必然會比較高,發展速度也會受到影響,不能快速跑馬圈地引入風投,資本運作都會面臨考驗。所以,現在外賣APP就選擇了帶病生長,對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采取視而不見,甚至是縱容的態度。
犧牲操守,固然能帶來較快的發展速度,但在互聯網行業口碑比什么都重要,一旦出現信任危機可能讓企業瞬間倒閉,因不誠信而帶來滅頂之災的互聯網企業不在少數,就連攜程這樣的行業標桿,在去年數次傳出用戶數據被泄露的消息之后,業績都受到了影響。可以說,在互聯網行業口碑決定一切,一個好的口碑,可以讓你一夜之間爆紅;一個壞口碑,也可以讓百年老店一夜坍塌,其病毒式的瞬間傳播效應,是過去任何一種傳播方式都不能比擬的。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不少是游走在制度邊緣,打著政策和法律的“擦邊球”發展起來的。不過,出來混終究是要還的。阿里巴巴夠大了吧?今年的雙11,阿里CEO張勇更稱,全球將包括來自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2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個海外大牌在內的4萬多個商家、3萬多個品牌和600萬種好貨參與,有效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并與歐美上百家頂級零售商達成獨家合作,在雙11前夕大規模集結入駐天貓國際。
然而,就在阿里巴巴躊躇滿志走向國際化,售假的歷史就被抖了出來——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再次致信美國貿易代表署,表達對淘寶網銷售冒牌服裝問題的擔憂,請求美貿易代表署將淘寶再次列入惡名市場名單。同時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還向美國證交會(SEC)主席Mary Jo White發出一封類似的信件。這對感覺到國內電商市場開始飽和,希望全球化,爭取國外成熟市場的阿里巴巴無疑是當頭一棒。事實上,在2012年之前美國貿易代表署一直將淘寶列入“301個特別惡名市場”名單,讓阿里巴巴的海外活動面臨風險。
一大一小兩件事情,告訴我們企業不能犧牲操守換取成長,企業要踏踏實實地發展,不能總是靠投機取巧,出來混終究是要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