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離京東首次對外發布京東電商云戰略已經過去了一年的時間,今年再次發布了全新升級的京東云的互聯網+戰略并且成立創新聯盟。這一年里,京東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云能力以及整合了資源,以基礎云(即底層云)、電商云、數據云多方面的服務出現,期望更好地打造互聯網生態。
京東云服務方向的確定主要源于去年一年電商云對外開放之后,對這些企業實際問題進行了分析與總結。不少企業表示,運營模式不明確、信息系統不完善等問題導致企業沒有高價值的數據,很多云資源是無用武之地的。京東在充分考慮這些因素之后,將積累12年的經驗(包括業務設計、物流配送等)都用于自己的云服務,事實上,也向企業開放倉儲和配送之類的實體服務,更像是資源的共享。
可靠的基礎云服務
京東的基礎云服務可靠嗎?如果你知道京東背后有超過5000人的技術團隊在支撐著京東商品圖片、訂單、物流等200多個系統的穩定運行,你可能就不會有這個疑問了,何況京東云還經歷了618大促銷的考驗。
京東已經將包括京東商城、京東金融和京東到家的全部信息系統遷移到了自己的京東私云之上。如果你對安全還有疑慮,那就要聽聽京東云首席架構師楊海明是怎么說的,“JD.COM每天面對的安全攻擊就很多,基礎云的安全也是針對了不同場景進行了相應的防護,內部幾千億的業務都跑在了京東云上。”
京東云構建生態的決心也很強,采用的是開源的技術架構,實現標準化和自動化平臺運營管理服務,提供企業標準工具組建,以及開發云應用標準開發工具。
京東云互聯網+戰略首選農業
京東總裁劉強東曾在談到京東互聯網+戰略時,第一個就提到了農業。原因或許可以從他在公開場合的談話中找到“去年國家工商總局抽檢網上農資電商,發現某平臺80%的農資都是假的,自己作為農民的兒子看到很傷心”。
不能忽視的現實是, 農業產業附加值低,O2O對于供應鏈的要求高,盡管大量生鮮電商涌起,物流等問題卻并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互聯網+的戰略區落地農業難度大,京東云偏偏把農業作為了第一個重點領域,并且已經和首農集團簽訂了合作項目,為什么?
這就得看看另一個不能忽視的現實了:中國有2800多個縣,200多萬個自然村,7.2億的農民;但農村的消費資源卻是匱乏的,消費遠沒有城市便捷,互聯網化的程度低的同時也意味著潛力巨大的市場。楊海明認為電子商務發展到時至今日,眾籌和預售的模式都非常適用于農業,農產品能夠按需生產更容易解決盲目生產等問題,而信息不對稱又也是長期困擾農產品生產的因素。這可能是京東云首席數據架構師杜宇甫看好數據云發展的原因,如果將農產品消費數據和生產種植數據打通,農產品的流通方式就就有很有可能被改變。
電商云>電商平臺+云技術
京東云互聯網+戰略的目光主要投在了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上,電商云無疑是最大的助力。
電商云并不是要利用現有的京東電商平臺來幫助農戶、制造商賣產品,而是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融合了B2B、B2C、O2O模式在內的云解決方案,讓農業企業、制造企業可以在本地建立自己的電商平臺。京東有別于其他電商企業、涉及到整個電子商務的全產業鏈的電商運營模式,使得京東從營銷到客服完整的電商運營環節,到用戶資源、商品資源、IT資源和倉儲配送資源方面都積累了成熟的經驗,建立了規劃、建設和運營三步走的方針。
同時支持電商云的還有大數據技術。這也是在京東商城得到檢驗的,京東的搜索、個性化頁面、消費者行為畫像,都有京東大數據算法的功勞。數據服務的開放,可以讓使用京東云服務的企業根據消費需求指導生產、減少庫存,降低企業的倉儲成本,促進資金良性周轉。甚至在金融方面,京東云也準備在產業鏈金融方面為創新的企業解決融資問題。
社區經濟也是目標
其實,我們從京東到家的出現已經可以看出京東對社區消費展開了布局:讓生活在社區的消費者能夠享受到兩小時達(鈦媒體記者在二線城市對2小時到達計劃的觀察在這里)。計劃卻不止于此,京東希望能助力本地的社區和政府做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實現每一個最小區域有自己的電商平臺或是O2O平臺,商品、服務都可以讓消費者有更好的體驗。
京東云與鋒創科技園的合作,也是這種理念的體現,利用社區消費促使服務業的升級。在小的區域內建立自己的電商平臺,提高消費者對社區的依賴度與忠誠度,也能夠減少物流和配送時間。商品服務只是最基礎的傳統服務,企業園區可以利用云化的平臺提供多種類的服務,比如法務服務,可以由園區的某一家或是某幾家法務公司來提供,園區其他企業需要法務服務的時候,可以像使用云資源一樣按需付費,需要幾小時就付幾小時的錢。
京東云的初衷來源于如何將全社會的電商資源也變成像云計算資源一樣進行標準化以后實現按需輸出,每個電商平臺都擁有大量卻分散的客戶、商品、供應商、物流、金融資源,甚至是廣告、宣傳渠道,匯聚這些資源,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我們總說要用互聯網思維來改造傳統企業,但云計算火熱的今天,我們是不是應該用更開放的眼光,用云計算的思維打造整個產業的生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