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做資訊聚合的平臺ZAKER一直比較低調,這與其創始人務實的“南派”行事風格有關。近日,ZAKER創始人、CEO李森和接受了《創客時代》節目的采訪,與主持人張斌暢聊產品和創業。
針對整個行業的浮躁現狀,他提醒創業者:“要明白現在的估值并不是你真正的價值,里面已經有很大的泡沫了,你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做踏實了,把泡沫擠掉,才有可能落地。”

(ZAKER創始人、CEO李森和&《創客時代》節目監制、主持人張斌)
Q:如果讓你定義,ZAKER是新聞客戶端還是閱讀客戶端?
A:其實我們比較淡化“新聞客戶端”的叫法,我們希望它外延更廣一些,所以我們把它定位為“資訊聚合平臺”,包括新聞、評論、生活信息、時尚資訊等。但新聞畢竟占比較大,而且剛需性會強一些,為了讓用戶更方便找到我們,所以下載商店里把它歸在新聞類。
Q:你本人并沒有新聞從業經歷,這對把握跟新聞有關的內容會有影響嗎?
A:有利有弊。從好的角度來講,因為創始團隊主要是技術出身,所以很多在傳統傳媒領域看來很復雜的問題我們可以用技術來改善。但從不好的角度來講,我們也吃過虧,比如對內容選擇、題材把握、媒體定位等方面有時候把握得不是很準。早期以算法為主來選取內容有時候會讓負面新聞充斥,所以必須要人為干預,才能保持一個平臺的定位和輿論導向,所以后來我們也從傳媒口找來一些同事幫忙。
Q:如果讓你去說服一個從沒用過任何新聞客戶端的人用ZAKER,你會說什么?
A:首先是“自定義”,用戶裝了ZAKER后不需要再裝其他垂直客戶端,可以為手機節省很多空間;二是用戶的自主性非常強,喜歡看什么內容可以自行編排,我們打造的是屬于用戶自己的一本雜志或者說一個書架,而且我們考慮到了用戶的閱讀時間和閱讀場景;第三是我們的設計理念,尤其對排版、字體的把握以及閱讀體驗和交互方式的舒服程度,這是我們的優勢。
Q:對ZAKER有這樣一種評價:跟近幾年一些比較激進的新聞客戶端相比,ZAKER好像比較低調。你怎么看待這樣一種評價?
A:首先我覺得不同公司的市場策略不同,當然這可能也跟所謂“南派”的行事風格有關,我個人是技術思維導向,更希望把事先做好。到處發聲音的無外乎是兩個訴求:一是品牌推廣,二是融資。這不光是新聞客戶端的現實,也是整個移動互聯網創業的實際情況。相對于北邊的企業,南邊的企業比較不會“說”,當然會“說”也不是不好,過于低調也不一定好,該高調時高調,這才科學,對企業發展也有好處。當然“南派”90后也有比較活躍的,只是風格差異,僅就我個人而言,更喜歡務實一些。
Q: 好像潮汕人的血脈里都有經商基因,你創業的想法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A: 實際上我家境并不糟糕,讀大學的時候只是希望盡快獨立,不想老是花父母的錢。早期創業經驗是在大學的時候寫程序、做網站,這些經歷不成系統,但這個時候就是一味想賺錢,想經濟獨立。后來畢業了我覺得應該先去企業積累點經驗,其實論掙錢還不如在外面多,只是想去體驗一下辦公室生活。但做了一年之后發現這么下去也不是辦法,應該自己做點事。不過那時候自己什么都不懂,連怎么開公司都不知道,就先跟別人合伙,這個階段為我后來做ZAKER奠定了基礎。后面創業的邏輯其實已經不是一味地為了一年能賺多少錢,就是想干點事。頭幾年很艱苦,但我們相信當一件事情能夠做大,未來的價值自然而然就會來?;ヂ摼W行業就是這么個玩法兒,你只要建立一定的用戶規模,把用戶服務好,后續的商業化和收益自然而然就會跟著來。
Q:有人說“學霸后來都在給學渣打工”,聽說你當年也是學霸,但你現在也是老板,怎么看那種說法?
A:關鍵看學霸是不是死讀書,當年我爭考第一名其實是為了爭上游,不是為了考高分,而是為了比其他人突出,這是我的性格使然,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突出,這是我內心的一種驅動:不希望被別人帶著走,不希望比別人差。
Q:這半年多時間“創業”被炒得火熱,但現在創業的邏輯跟以往有些不同,以往我們可能強調吃苦耐勞、強調選準市場入口,現在好像更強調“資本的邏輯”——先編好故事,去爭取投資,爭取到了之后再去編下一輪故事,“騙”下一輪投資——你怎么看這樣的一種變化?
A:因為現在資本熱,拿錢更容易了,容易之后就變成大家搶項目了,先搶到項目再說。以前我們都不敢想,只是實打實地做,先養活自己再說。但資本多了之后,專注于投融資的平臺、做FA (Financial Advisor 財務顧問)的機構越來越多,有時候他們會幫你包裝,教你怎么吹,所以也是被這樣的一些機構帶上路的。浮躁的成分肯定比以前大了很多,但當整個行業都這么火熱的時候你還是那么小心翼翼的話,就會比別人慢一步,所以你只能跟著走,不過還是要明白現在的估值并不是你真正的價值,里面已經有很大的泡沫了,你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做踏實了,把泡沫擠掉,才有可能落地,否則一旦資本市場冷下來,后續的接盤方式找不到,就會陷入一個很尷尬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