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劉德
小米公司成立五年以來,從一家創業團隊成長到估值數百億美元的明星公司。這五年多,小米背后已經構建了一個超級龐大的生態帝國。
這個龐大的生態鏈中包含了手機、電視、路由器等三大核心業務之外,還有重要的一環就是小米生態鏈投資的諸多硬件企業。它們像是一支支在小米模式指導下被批量復制生產出來的雇傭軍,以貼近成本的方式定價,統一強調工藝概念營銷,像極小米手機當年橫空出世的氣勢,逐漸成為智能硬件圈迅速崛起的一股生態力量。
小米是基于怎樣邏輯在布局生態鏈故事?鳳凰科技日前專訪到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小米生態鏈掌舵者劉德,對小米生態鏈的投資邏輯與方向、投資模式、投資經驗等問題進行了解答。
小米生態鏈投資的的原則和體系
問:您是什么時候主要開始管生態鏈的?為什么是您過來做這件事情?
劉德:他們看著我閑唄,2013年的上半年,大概雷總其實當時發現說,可能智能硬件,萬戶互聯的這個風口差不多來了,這種智能硬件的整個方向,可能會成型了,在2013年的上半年,我們開始討論,要不要成立一個組織、所以2013年的8月,我們就開始啟動,最早就是小米移動電源,紫米那家公司。
2013年的8月份開始吧,一直搶到2014年差不多下半年,基本上這個搶的階段就過去了。因為到了2014年,整個市場都意識到智能硬件很熱,所以到了2014年的年底搶不到什么了,整個都很貴,大家都來搶了,基本上就成熟了這個投資環境。
所以小米生態鏈到現在為止,可能有兩年的時間不到,將近兩年的時間,我們第一個年呢,我們用一個詞來解釋生態鏈,第一年叫孵化,找到了大量的這種新興的小公司、小團隊,從中找出最好的,找出這里邊數一數二的,要出跟小米調性一致的,然后用小米平臺來幫忙它、孵化它,用小米的價值觀、方法論影響它,用小米的團隊幫忙它,這是我們第一年做的,更像我們的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的時候,我們可能又稍微調整了一下思路,我們會更關注一下中等規模的創業公司和團隊,就是要關注更成熟一點的。我們把第二年的那個主旋律,定成叫做助推,第中等規模的,只要用小米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幫忙它一下,用小米的影響力幫忙它,它可能迅速的能夠在它的本行業里邊,能夠凸現出來,第二年我們更關注這樣的企業。
第二階段比較典型的公司,像納恩博,它在小米投以前也是中等規模的公司,小米投資它以后,又幫忙它把Segway品牌整個這個公司買進來,所以小米在這個過程中,助推力大家都能看到。但已經不是從零開始的創業團隊了,你會看到小米生態鏈投資兩個階段,關注的公司略有差異。
問:那搶的原則是什么?因為其實我看了一下,之所以在生態鏈上,能夠有一些明星,其實跟那些團隊背景,其實是很相關的,有很多是那種傳統的供應鏈上的一些人出來做創業。但其實在其它的生態里面,可能像這種背景的人,相對少一些。
劉德:我們這么講吧,搶只是說我們反應快,動作快,跑項目勤快,就是春種秋收。我們做項目是有原則的,比如首先我們做哪一類的項目:
第一,這個領域呢,市場要足夠大,產品有痛點,然后我們的產品可以迭代,符合小米用戶群,跟小米有結構性價值,跟手機可以互動,跟小米產品有結構性價值。對方是個非常強的團隊,在本專業領域很強,跟小米有共同價值觀。
第二,圍繞著手機,電視、路由這些方向,第一是手機周邊。耳機啊,移動電源,像這些都屬于它享受的是手機銷售的紅利。賣一千萬臺手機,一定有幾百萬臺耳機和這些可以周邊賣,這是手機銷售紅利。第二,是智能可穿戴設備,像手環、手表這一類,或者健康類,或者運動類的智能穿戴。
第三個,傳統白電智能化的技術變革中,有大量的機會。但是也有很多人問德哥,那白電里面,很多是沒有智能化情境的,比如冰箱怎么情境,怎么體驗還不知道。不知道就算了,先把知道的都投掉,先找到。
第四個是即刻酷玩類的產品,所有新興的,年輕人喜歡的新興東西,像平衡車這一類的東西。第五類是生活方式類,因為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小產品,是隱形的王者,看似不起眼,實際很大,像插線板,所以我們也投一些。
問:那第二階段選擇一些中等規模的公司,主要因為時間上的考量?
劉德:到了第二年的時候,因為2014年更像是一個創業元年了,2013年底或到2014年底,整個中國智能硬件創業元年。很多智能硬件公司,團隊不行就死掉了,到了2015年,不能按照這個邏輯了,因為很多小團隊,不好的已經死掉了。其實智能硬件創業門檻還是比較高的,是非常容易失敗的。再有一個呢,我們也不能夠一直關注著這些,從零開始做的這些小公司,當然到2015年,我們依舊會關注初創團隊,但是我們主要的精力,會關注一些相對成熟的團隊。
智能硬件產業界,我們只能找一找熱點,這個熱點不是小米找到的,不是小米原創的,是說萬眾創業,大家找的,而小米要做的就是謹慎的關注,看有哪些熱點,不要放棄這些熱點,把這些熱點都參與投起來,因為這些熱點都可能組成未來版圖的一部分,未來的科技版圖也好,或者智能硬件版圖也好的一部分,是這樣的。
并非狹隘的智能硬件投資
問:像這個投資的方向,中間有過一些變化嗎?其實像插線板這些,因為其實嚴格來說,它不算是智能產品。
劉德:我覺得是這樣的,任何事情呢,我們上來以后,先要把它想清楚,就是你大方向要清楚,大框架要清楚,剛才我們講的框架,這是第一個。第二,你還要靈活,因為這世界是變化的,你在推進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我們在這個框架下,這個情境每天都在變化。前一段可能我們覺得某個領域非常有前途,但走著走著,也許會被其它領域替代。這個過程有變化的地方,我們隨著調整,再調整策略。
問:您倡導的生活方式類的,其實跟智能的關系沒有特別大對吧?
劉德:是的,因為是這樣的,第一,我們不能夠把智能硬件這個概念想的太狹窄,剛才講了,第一是智能化,因為智能化是個技術進步了,所以有巨大的機會。但是這里邊你還要考慮,所有這些產品跟小米的手機的互動,或者跟小米用戶群的匹配。比如耳機有什么智能化,能一時半會兒還想不透這些,但它是享受手機銷售紅利的,跟小米既有用戶群非常吻合。這些我們不把它狹窄的理解成是一個智能硬件的投資,實際上是一個智能硬件是我們做這個投資的一個起步的契機,這么理解就好了。所以小米,它是個科技公司,也是生活方式類的公司。
生活方式類的產品,你可以看到,移動電源他們是占小米整體的銷售額,非常小的一部分,賣1000萬只,也就4個億的銷售額,而小米今年差不多800多億。
明星企業為何逐漸變少?
問:剛才我也提到,說到大概40、50家里面,明星其實可能就那三四家?
劉德:應該這么看,這些家里,它發了產品的就這些家,你仔細算算,我們已經發了產品的可能是10家出頭的樣子,有一些在水面上,你看得到它,比如移動電源在水面上,比如我們的那個手環,都在水面上。可是有些在水下面,比如我給你舉一個例子,比如給小米做手機配件,保護套、貼膜這些,你知道小米每年幾千萬只手機的銷量,保護套和貼膜是多巨大的數字嗎?這個公司肯定是明星公司,但是大家不關注。因為它不顯眼,它并不是在做一個新的東西,是在做一個保護套,其實這也是個巨大的,商業上肯定是很成功的這些,只是沒有浮出水面,不會在意它。
問:我還很好奇,那個智能燈為什么到第二代了,銷量還賣的不好?
劉德:你說智能燈?你知道,很多領域的智能產品,任何一個產品,都有兩個緯度,第一是商家,就是開發者,第二是社會的認可度和接受度。你比如說燈泡,它是千家萬戶用的產品,其實不是一個個人用品了,你知道個人用品,更容易被關注。一個手環你戴上,天天可以,一個是跟你有互動,朋友也看得見,像手機也是一樣的,服裝也是一樣的,這種個人用品更容易被關注到。但家庭的用品,本身就比純個人的用品,要倒退一步,關注度會差一些。
比如說假設某一個小米的企業,做了一把笤帚,真的沒人關心,因為那是它不在那個最前鋒的關注度里頭。像手機是容易被關注的,現在的手環這些是被關注的。像眼鏡可能被關注的,這些產品它被關注的那個高度不一樣,離個人越近的,可能越能被關注到。
問:但是對小米內部來說,你們肯定也希望它不論是家庭產品,還是個人產品,它的這個絕對數量,應該還是要跟小米的人群用戶有一個相匹配的銷量。
劉德:我們做任何領域呢,我們心態放的都比較好,就是比如說手環,賣個單月一百多萬只,全球第一名了,我很高興。剛才你講的智能插座,可能一共賣幾十萬只,但它也是中國第一名,我也很高興,其實我們對這些心態,做的是很好的。我們不能保證說,小米的任何一款產品,都是百萬級或者千萬級的銷量,但只要我們做的是業內數一數二的,就OK了。
我們一定要從產業上來看這些產品,從消費者的熱度上看這些產品,不能夠要求每款產品都是這樣的,都成為一種風靡的產品,不會的。
記者:如果這樣的話,對小米整個生態的意義,相對來說,就沒有那么大?
劉德:不是,什么叫生態呢,就是既然是生態,我們就不單單關注中間的單一品類我剛才講了,生態我們關注的是系統性價值,是個系統性,所謂系統性,忽然有一天我們發現,你用小米手機,可以控制周邊所有的東西,這是我們要關注的。所以是系統性價值,我們并不因為它量賣的多少,比如有些市場需要培育,整個這個產業還在一個起步階段,我們不會因為這個,就不去管了。
小米生態鏈將給其他舊業務巨大補充
記者:那像在2014年以后,經過2013年那個搶項目階段之后,在2014年之后,下半年以后,大家的感覺是,現在冒出來的明星產品和明星企業,并不如之前的那么轟動,這個原因主要也是因為之后投了大部分項目,都是處于這樣的一個培育期的階段嗎?
劉德:我覺得這樣,第一呢是說,我們自己認為在過去的這一年多時間里,我們幾乎把我們能看到的方向,基本上都投到了。我只能說我們能看得到的方向,都投到了。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現在,這種投資和生態鏈的拓展的步調,也比去年慢了,因為我們能投的,差不多都覆蓋住了,可能下面我們要找更精的,粗中選精,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目前我們發了產品的,應該都是成功的,你沒看到哪一家發了產品沒有效益,沒有哪家發了產品以后,你覺得這個產品比業界差遠了,應該沒有吧。在小米這種平臺優勢上,我們已經發了產品了,都在它的,至少在它的本產業領域,都是有優勢的,先發優勢,還不錯。
第三個,我們當然希望長遠來看,整個生態鏈的建設,如果都順利的起來以后,它會給小米以巨大的補充,給小米舊有的業務巨大的補充,這當然是我們期許的。時至今日,小米時代,這些領域里,應該全國的公司里走的最快、最早的,也是布局最完整的。
我們是最早進入這種智能硬件領域的,而且也是到目前為止,國內唯一一家有能力海量發售這樣的智能硬件,但是基本上沒有海外出貨。我所謂的海外出貨,怎么也得上一百萬吧,或者幾百萬。我覺得小米在這些里邊,都具有唯一性,我們是最早的,最完整的,速度最快的,成功率最高的。我們已經通過過去的一年多時間,摸索出一套非常系統和完整的這樣的投資智能硬件,然后孵化智能硬件公司,然后定義產品,出產品,我們已經有了這么一套相對完整的手段。
問:現在會不會形成一種經驗說,你看哪個產品,就能預判說,它在未來哪個時期,會有一個爆發增長,會有這樣的經驗?
劉德:我們還沒有這個本事,但是我只能說,我們有一點點經驗在哪些領域,我們比別人更清楚的能判斷到,這個領域,它爆發的前因,讓我們有非常好的時間來入手。這是我們的優勢。
小米生態鏈產品互聯互通 共享專利
問:現在會希望生態鏈企業之間的產品,就是相互有合作或者說相互打通嗎?你們會做這樣的?
劉德:不是說希望,我們原本對這個邏輯的設計就是這樣的,到現在為止,恰恰就是這樣,所有小米生態鏈的產品,在產品的用戶體驗方面是打通的。第二,你看看風格也是很一致的。因為很多設計都是小米的設計平臺來做的。
他們在做這些產品的時候,產業階段也是打通的,比如說我們的平衡車,它在做平衡車,這里邊需要有電池的支持的時候,可能紫米就有充沛的資源支持它,平衡車說我最好還能再做個包,可能我馬上有一家公司說,這個包我能幫你做一個很好的包。在產業層面是相互扶持和配合的,這就是個俱樂部,是個產業俱樂部。
問:你們的這種機制,不只是一個微信群是吧?是不是?
劉德:比如小米每三個月會有整個生態鏈企業的會議、培訓,我們會分享小米在專利領域的這些經驗教訓,我們在商業注冊領域的經驗教訓,財務管理的經驗教訓,融資的這種體驗,然后對目前市場狀態的分享,電商的分享,物流的分享,售后服務的分享,所有生態鏈企業參與的這樣的,我們管它叫什么呢,類似這種培訓會和分享會。
然后這些生態鏈企業之間的老大們,都會非常熟悉,成為朋友,這就是我跟你講,這就是個企業俱樂部,他們在這兒完成各種資源,而且還分享各種經驗。更重要的是,這像一個新的EMBA的俱樂部一樣,這是小米給他們的東西。
我們馬上8月要開一次,雷總每次上來愿意講上三個小時。所有這些公司,大家一起出一個專利池,這個專利是共享的,忽然哪天你告我侵權,你告訴哪個地方有問題,我沒有問題,我用我這個專利池,大家可以來打這個專利官司。這些都是,其實是超出企業邊界的。
如果全中國的企業都在小米這個體系下,都這樣的話,那美輪美奐的一個狀態,當然我們今天做不到這些。
問:其實我們能預期說,在未來的三個月或者五個月,某兩款產品之間,會有一些比較大的功能上的打通或者合作嗎?現在有一個比較實際的例子反映出來嗎?現在發布的哪兩款產品之間,他們其實在產業鏈上的某一個環節是打通的?
劉德:應用層面上吧?就是在實際生活中使用到,比如說小米手環和美的空調,手環偵測你睡著了,它可能空調就關掉了。而且小米的臺燈就關掉了,這是兩碼事,使用情景中的打通,第二你戶問我供應鏈的打通,供應鏈都是open的,每家的供應鏈,大家都打通的,小米是一個有一個巨大的供應鏈平臺的。產業層面的事,你們不是非常熟悉,這是打通的,這個價值更大。你進入了這個體系以后,你做什么東西,都要匹配,這是更有價值的。
開放和封閉的生態,誰更有優勢?
問:還有一個問題,其實有兩種模式,其它做生態的可能,就是認為自己相對更開放一些,然后小米相對就封閉一些,以您現在做兩年這個生態的經驗來看,您覺得小米更有優勢,還是這兩種更有優劣?
劉德:第一,任何事情都是各有優劣,很難絕對。第二個,硬件的門檻是比較高的,就說如果你沒有這種像小米的孵化狀態,切實的扶植它,幫它做起來了,開放也是沒有價值的。很多公司,你做一個平臺,如果這個平臺沒有舊有的做硬件的經驗,沒有供應鏈的經驗,實質是幫不上他們的,你只提供了房間,說來吧,來我這兒混吧。你是幫不上他忙的,其實硬件領域很復雜。
問:能不能給一些渠道上的支持?比如介入京眾籌,給他一個相應的電商渠道?
劉德:如果我們談硬件產品,它有兩面,一面是通道,就是賣給消費者,一面是供應鏈,就是跟那個咱們把東西做出來,其實對很多公司來說,這兩個都是很困難的。怎么把東西做出來你有沒有巨大的供應鏈的支持,所以為什么說小米呢,小米幫忙它把這兩方面都做好,有一個渠道賣掉,有供應鏈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小米在幫它把產品精準的定義好,你要做什么樣的產品才有前途,我們都是針對我們自己已有的用戶群做定義,小米有一億的活躍用戶,我們給這些人做產品。你看到價值了,我們有供應鏈的支持,產品定義及用戶群的支持,渠道。
很多人說,小米為什么不能公開?全社會都提供這樣的平臺呢?如果我公開的話,我完全open,等于又沒有了,又沒有這些優勢了,所以我們只能短期內找到最好的團隊,我們先扶持最好的團隊,所以這種有限的開放,其實是比較客觀和務實的。
很多人在抨擊說,小米應該完全開放,我全開放,能幫你啥呢?現在有很多平臺,都是非常開放的,就是因為它啥都不幫你,它也幫不上你啥,你隨便來吧。就像學校的價值是一樣的,我學校要培養你,我至少要有個圍墻,來,你入學,我來把你培養好。你說不行,你要教育所有的人,那就不要學校了,等于什么都沒有了,社會大學,又沒有了。
所以有的時候,人們從邏輯上,好像說的挺有道理,說完全開放,實際上真的從產業層面細想的話,完全開放就等于沒開放。
在今天的中國,開放的硬件平臺上,有誰做了任何一款產品,被小米的任何一款產品銷量有可比嗎?成功過嗎?沒有,零成功率。
問:那像之前,最開始說做是做50家,后來說是做到100家,現在近期一段時間內,一兩年內的目標,還是說100家嗎?
劉德:首先多少家是個虛數,過有好的就投,發現兩千家好的,接著投,你只發現了99家好的,就不湊數,所以那是個虛數。最早小米我們動員大家的時候,我們希望在未來的三五年時間里,投上一百家生態鏈公司,總得給兄弟們一個目標。一個企業,用什么境界做事情,這個很重要。
問:那如果談境界,你覺得我們做兩年之后,現在大概處于什么樣的境界?
劉德:我覺得現在就是說,我們在智能硬件這個領域,相對有先發優勢,現在有一定的優勢了,我們也在總結過去一年半以來,我們所遇到的問題。我們處在一個一直懷揣初心的狀態,這是境界。越來越尊重創業者了,因為當我們接觸到許多創業團隊的時候,他們感動我們,不管他們很牛,還是自以為牛,實際很一般,不管怎么樣,他們都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人,看到了一代年輕人的創業熱情。這都是我們在中間學習到的。
問:你現在做一個階段性總結的話,給過去的工作打分,你會打多少分?
劉德:我是運動員,我們就不打分了,我們找裁判員打分,雷總打過分——99.9分。
問:剛才您講到這個白電智能化,現在你們其實也跟像美的這樣的公司。肯定有巨大的機會,你們也已經有一段時間的合作了,因為其實白電的公司都是相對比較傳統的,這個合作起來,是不是難度相對要更大一些?
劉德:還好,美的,當我們兩家真正的相互了解以后,發現我們共同點是很多的,其實白電企業里,有很多企業是非常先鋒的,非常有活性的,很強的學習能力,不是這樣,我們也不會一拍即合走在一起。
問:現在的產品方面,有什么樣的進展嗎?
劉德:有啊,敬請期待。你看我們前一段美的發了它的冰箱,那也是我們雙方合作的,我們以后會有更切合的戰略性合作。我經常跟別人講說,你像兩家流水都有一千億的大公司,他們達到一個默契的狀態,需要時間磨合,倆人談戀愛,還需要磨合兩年,那是兩個個體,更何況一個層級復雜的兩個巨大的公司。大家要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