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P2P平臺與各大背景企業之間的關系,通俗地講,就是平臺在找上市公司的“干爹”,銀行、國資公司在“生兒子”,平臺與風投基金在“結婚”。
隨著P2P行業門檻不斷上升,行業競爭持續加劇,銀行、國資公司的“親兒子們”自然是穩坐釣魚臺,有“干爹”的平臺也可以笑看云卷云舒,剩下的許多平臺也頻頻與風投“相親”,聯姻成功者亦與日俱增。根據零壹研究院數據統計分析,2010年至2013年的P2P平臺每年的融資次數僅為個位數,四年總計僅有10次;2014年P2P平臺共進行44次融資;2015年前8個月,P2P平臺已完成58次融資,超過過去五年的總和。
如果平臺與風投基金想聯姻,怎么都少不了“談戀愛”的過程。風投基金或許是世界上最理性的“戀愛對象”了。試問現在誰最懂P2P?不是P2P從業者,不是相關監管部門,應該是風投基金。投資項目失敗、甚至血本無歸的風投屢見不鮮,但是不對平臺了解得一清二楚,就掏出真金白銀的風投恐怕是沒有的(如果有,請速聯系我)。
那么風投基金與P2P平臺“談戀愛”,究竟看重哪些方面呢?
第一看平臺的相對優勢。既然有意于“聯姻”,自然是首先看對方的優勢。就整個P2P行業而論,P2P商業模式清晰成熟、發展前景廣闊,、政府對于互聯網金融支持與鼓勵等等都是促使風投選擇P2P的重要原因。但是落實到具體的、個體平臺上,考察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就成了風投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一方面,目前P2P行業平臺眾多,據不完全統計,截止至2015年9月,全國P2P平臺數量已經達2700多家,風投怎么才能不“挑花了眼”?而另一方面互聯網行業“剩者為王”的特性決定了風投基金在選擇聯姻對象上需要更加審慎和睿智。由于P2P平臺實質上只是提供信息中介服務,沒有實際的資產,因此風投界人士普遍認為P2P行業不會出現兼并、收購的情況。這意味著風投在與P2P聯姻之后有出現血本無歸的可能。同時也意味著只有那些相對優勢明顯的平臺才能獲得風投的青睞。譬如拍拍貸所堅持的“純信息中介”模式、投哪網扎實的車貸業務、e理財的“三段閉環”風控模式等等。背景、模式、產品、風控、團隊等等無論哪個方面都有可能打造成平臺的核心競爭力,成為吸引風投的關鍵。
第二看平臺的短板。誠然,情人眼里出西施。然而資本畢竟是逐利的,商業談判畢竟是理性的。同時,木桶定律告訴我們一個平臺是否能夠真正成長起來,成長到什么規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平臺是否有短板,甚至是硬傷。這好比說一個伴侶有千般優點、萬般好處,但是唯獨不會做飯。那么對于TA的另一半來說,或許就是難以接受的不足。雖然目前P2P行業暫時還未出現與風投聯姻的平臺出問題的情況。這一方面證明了風投的專業眼光;但另一方面也表明獲得風險投資的平臺自身扎實的基礎。
當然,不排除未來出現“獲得風投的平臺也被市場淘汰”的可能,但是,“平臺有沒有硬傷”和“平臺是否優質”畢竟是兩個問題,不可混淆而談。毋庸置疑的是,一個平臺是否發展得均衡而健康是風投考察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最后,門檻問題也是風投十分關注的。門檻分為兩個層面。一種關于行業的門檻,一種是平臺自身的門檻。就行業門檻而言,如果門檻過低,那么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必然會導致競爭者蜂擁而入、泥沙俱下。如果門檻過高,則有行業不活躍之虞。目前P2P行業的門檻正在逐漸抬升,尤其是未來當監管細則出臺之后,監管細則將成為P2P行業準入的最低門檻。這對于行業整體的、長遠的發展是有利的,但對于像進入P2P行業的風投機構而言,門檻客觀上加大了入場的難度。再談到平臺的門檻,其實指的就是平臺的相對優勢。假如沒有一定的壁壘來保護平臺自身的核心優勢、相對優勢的話,則平臺脫穎而出就根本無從談起。
或許戀愛是盲目的,但是絕對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無論是平臺“高攀”風投,還是平臺“下嫁”風投,一言以蔽之,“好女不愁嫁”,合法合規經營、苦練內功才是王道。
作者簡介:洪建榮,E理財(www.pp100.com)創始人兼CEO、湖南商會副會長、2014年度首屆中國互聯網金融百杰創始人/CEO、湖南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曾在2家世界500強企業工作十多年;曾獲得世界500強企業“十周年杰出貢獻獎”、香港上市股票增值權、享受特殊津貼。促成e理財與保險、上市公司、風投基金的融合,率先提出P2P“三段閉環”風控體系。金融行業從業十多年,沉淀出對金融的熱愛與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