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講互聯網時代,那么,互聯網到底是什么?10月12日,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再次拋出這個問題。董明珠的回答也很直白:“我認為互聯網就是一個工具,沒有實體經濟,工具還能干什么用?”
接著,她又補充了兩句,也成為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她說:“沒有實體經濟,馬云就是死路一條。”“沒有實體經濟,互聯網經濟能活下去嗎?”在互聯網經濟和創業大潮洶涌澎湃的21世紀,董明珠的言論看上去多少像工業時代的“老古董”。不過,事實仿佛并非如此。
董明珠對互聯網經濟狂飆的擔憂正在逐步得到驗證,互聯網泡沫也不得不面對破滅的風險。互聯網市場上的各種怪現象,越來越多地呈現出來,比如,創業企業估值與融資額并非基于業務和實力的“虛高”,同樣一個項目,去年的估值可能是2000萬,而今年則已到四五千萬,只是炒概念而已。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虛報花樣百出,只為贏得宣傳上的氣勢,這已成互聯網經濟的潛規則。比如,某公司融資1億,而對外宣傳則幾倍于此,更有意思的是,不少企業將融資數額直接人民幣“變為”美元,明明是融資1000萬人民幣,硬被說成是1000萬美元。 而這么做的目的,無非是想制造些噱頭,提升自身價位,給競爭者以壓力。事實上,這種浮躁又有何意義?
要知道,在資金、人才等因素整體恒定的情況下,互聯網業態由于無序膨脹吸引了更多資源,這則意味著其他行業不得不面臨緊缺。更重要的是,當越來越多的人才和資金投入到“虛報經濟”,幻想著一夜功成,經濟發展氛圍自然可想而知,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動力也可想而知。
也許正是基于上述憂慮,同時看到當前市場泡沫可能帶來的弊端,董明珠才一次又一次地呼吁,要更加重視實體經濟,要通過腳踏實地的技術創新,促進中國經濟穩健發展。董明珠在北大演講中就立場鮮明地強調,企業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不是將消費者的需求作為利用的一個概念放大和欺騙消費者。
當然,董明珠并不是反對互聯網的應用。事實上,近年來格力在智能化、自動化方面已經取得長足發展,甚至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不僅能夠生產機器人,還能制造加工設備和模具,為整個自動化和智能化提供生產線。格力正在享受著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經濟所帶來的紅利。
“互聯網+”和工業化升級是“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戰略之一,也是未來力促中國經濟轉型的有力杠桿,但關鍵是如何實現二者的結合,如何保證互聯網經濟能夠健康有序的發展。泡沫只是泡沫而已,泡沫經濟也算不上經濟。
當前,如何應用互聯網技術,也成為不少制造企業必須面對的重要攻關課題。我們看到,有些企業在穩步推進工業技術與互聯網的結合,而有些企業則在慢慢迷失。在互聯網時代,制造企業該干什么?董明珠說,還是要堅持自己的原則,要走技術創新的道路,要改變別人。只有你領先別人,只有用你的技術改變消費者的使用,給消費者帶來生活的改變,這才是企業的價值。
互聯網技術與依托互聯網技術搞各種新的經濟形態,是完全的兩回事。人類的進步已經離不開互聯網技術,但是,當前中國面臨的困境在于,互聯網正在讓經濟變得越來越瘋狂,也越來越浮躁。
在這個意義上,董明珠的一系列言論,可以視為工業化衛道士的苦口婆心。互聯網情緒已起,知其不可為,仍孜孜不倦。經過三四十年的商海歷練,董明珠見證過一輪又一輪的瘋狂經濟,也曾清清楚楚遍覽過一場又一場的最后結局,她明白人心在所謂商機面前的躁動。只不過,這些瘋狂可能于國于民,貌似都無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