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概念自國外引進以來討論聲從未間斷,議論方向無外乎對其本土化過程的評判和未來模式演變的猜想。對應當下國情探究眾籌的本質,監管層給出肯定方向,近日眾籌被正式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其積極意義無需贅述,但作為朝陽產業的眾籌在市場中的成長并非一帆風順,近期圍繞眾籌參與者權責利劃分的輿論爭議再一次讓行業回歸冷靜。
首先,明確眾籌的本質,大眾籌資參與,彼此成就夢想。
眾籌廣義上大致分為股權眾籌、債權眾籌、權益眾籌和公益眾籌四種模式,其本身及衍生價值大到可以影響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構建,促進經濟發展,小到正在逐步迎合普通用戶的消費觀念,提升生活品質。
隨著政策方向引導、市場環境變化以及眾籌平臺的自主化創新,眾籌的不同模式趨于整合發展,力爭最大化實現眾籌價值。如產品眾籌通過了解用戶需求將產品定制化的同時獲得營銷推廣,項目成功后可以通過股權眾籌獲得市場、資源、人脈、資本等眾多服務。未來,根據行業發展和用戶需求不斷調整適應的整合眾籌模式將有更多想象空間。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指出:“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國內眾籌行業已經日漸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本土環境發展的道路。在創業創新方面,眾籌模式很好的借勢政策東風,展現出了跨行業融合的巨大潛力,為產業轉型升級,行業的觸網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機遇。眾籌已經成為了一種‘新場景的解決方案’,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傳遞了一種新的生活態度和主張,人們已經開始接受眾籌在生活中的全新角色。”
有關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眾籌平臺數將超1000多家,全年交易規模有望突破1000億,投資人數逾1000萬人。
其次,客觀看待眾籌存在的風險。
在國內尚處起步階段的眾籌,是一種懷有美好愿景的風險投資,在摸索試錯進行本土化創新的過程中,項目方、平臺方、投資者都承擔一定風險,市場環境、產品周期、用戶體驗、人為主觀因素等各種變量都客觀存在。
對照國外眾籌,據相關數據顯示,美國眾籌“鼻祖”Kickstarte剛剛發布了2015年的游戲行業眾籌數據:整體成功率僅為30.3%。另一家在歐美極具影響力的眾籌平臺Indiegogo的成功率僅有9%左右。相比之下,國內眾籌項目雖然有較高的成功率,但受項目創意、運營經驗、市場環境、用戶風險教育等多因素影響,加之眾籌本身的金融屬性,對于眾籌存在的風險依然要客觀冷靜看待。
再次,明確參與者的權責利。
眾籌過程的實質是發起人和支持人通過平臺方達成協同合作形成的閉環。在眾籌周期內,項目方有責任和義務根據初始服務協議兌現所有項目回報,無法兌現的部分應給予退款;平臺方有義務完善項目信息、預警項目風險,針對參與者制定明確的服務協議與各方達成共識;投資者在有權獲取收益回報的同時應清晰認識到項目可能存在的風險,主觀判斷是否參與眾籌,如若遭遇項目失敗,享有針對項目發起方的追索權。
但是,依照目前情形,關于投資者的風險教育仍是眾籌過程中最薄弱的環節。大部分投資者對眾籌的定性不明,甚至將眾籌與團購預售劃等號,缺乏風險預判和過高的心理預期極易導致維權糾紛。國內眾籌平臺已經自覺承擔了很多責任,但不成熟的行業環境亟待監管政策盡快出臺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在這期間要著重加強投資者的風險教育。
最后,期待監管落地,眾籌整體向好。
關于眾籌參與者權責利劃分的討論有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強化用戶對眾籌更清晰認知的同時也為監管政策的出臺提供了思考方向。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還指出:“作為一件‘舶來品’,眾籌行業還需要經歷一個行業規范化發展的過程。這個行業的發展涉及政策的監管、平臺的創新、項目發起者的參與熱情、眾籌支持者的風險教育等多方面因素。
眾籌的實質還是一種市場性投資行為,需要遵循市場機制和發展規律,平臺要做好信息中介平臺的位置,提高行業自律;眾籌項目的發起者要講究誠信,眾籌的支持者需要充分的認識眾籌項目成功或失敗所帶來的不同后果;監管層需審時度勢并及時有效匹配相關政策,把控眾籌行業的長遠良性發展方向。“
眾籌已被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潮之下,眾籌消費者也要理性看待眾籌的本質,在支持創業的同事也要正確看待創業可能會失敗的風險,這才有助于在社會全方位的共同努力下讓雙創事業迸發出更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