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2月15日,高中生庫茲韋爾上了一個叫做“我有個秘密”的游戲節目。庫茲韋爾以鋼琴演奏了短短一曲。而這個曲子是由計算機所作。
當時庫茲韋爾展示的那臺自己組裝的計算機,只有一張桌子大小,連接了一臺打字機,繼電器還會發出很大聲響。但所有人注意力都放在了庫茲韋爾的年紀上,沒有人對這臺計算機有多大興趣。
過去,藝術創作被認為是只有人類才會進行的事情,因為創造力是專屬于人類的領域。現在,藝術創作被一個17歲少年所組裝的計算機篡位,就好像看著一條線被模糊化了,而且無法再成為原本清楚的界線──這就是生物智能與人工智能之間的界線。
但1965年時沒人注意到這一點,也許連庫茲韋爾也都沒想到。但從46年后的現在看,人類當時已經接近了一個計算機智能化的時刻,計算機不僅變得聰明,甚至比人類更聰明。此后幾十年中,信息技術飛速發展,電腦走入千家萬戶,人們進入了互聯網時代。
這就是著名的奇點理論。它說的是,很多技術的發展會有一個指數增長的階段,如芯片的計算能力、DNA技術、數據的儲存等。爆發性增長,會在一個稱之為奇點的臨界點被突破后出現。
在智能手機市場,10%的滲透率是行業爆發的拐點。2018年,消費級智能硬件的滲透率同樣突破了10%。不出意外,2019年也將成為消費級智能硬件市場的“奇點”。
與主流玩家發力通用產品不同,科大訊飛(002230.SZ)的策略是發力單一場景下的智能硬件。比如,針對辦公場景發布的智能辦公本,基于學習場景發布的超腦學習機。從目前看,場景將成為AI時代的新語言,消費級產品最終會呈現百花齊放的格局。
而以場景切入的最大意義在于,當科大訊飛在多個場景下的產品都取得絕對領先,其實際價值不會弱于一個通用型的超級單品。
科大訊飛基于其開放平臺,已在人工智能產業生態進行了布局。當消費級智能硬件市場迎來“奇點”,科大訊飛或早已準備妥當。
/ 01 /
2019年,消費級智能硬件的奇點
IDC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出貨量預計達到1.5億臺,同比增長35.9%。按2017年中國人口13.90億人來算,滲透率首次超過10%。
回顧過去消費級產品的發展,10%的滲透率往往是行業爆發的節點。
以手機行業為例,人們通常認為,2011年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元年。那年,國內手機行業發生了幾件不起眼的事情:
2011年春天,任正非親自帶隊在海南三亞開了會,會上確定華為消費者業務的精神——以消費者為中心。同年,余承東臨危受命,從歐洲無線總裁搖身一變為華為消費者業務的CEO,主管終端業務。
2011年1月1日,魅族M9上市,作為第一部具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手機,魅族M9開啟了非運營商定制機的開端。
2011年8月29日,小米1代首批工程機橫空出世,隨后在9月5日,正式版開賣。
2011年借力Android 2.2,OPPO正式發布了旗下第一款智能手機X903,也就是后來的Find系列的第一代。
2011年,vivo品牌正式進入智能手機領域,11月發布智能手機vivo V1,支持SRS音效,音樂手機廣告概念深入人心。
華為、魅族、小米、OPPO、vivo在2011年同時發力,混戰成一片。這看似是一個不經意的巧合,但卻穩穩地踩準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產業節點————智能手機滲透率突破10%。
至此,智能手機迎來爆發式的增長。2012年到2013年兩年時間,智能手機的出貨量累計增加2.79億臺,增長的絕對數量比前三年和后三年加起來的還要多。
某種程度上說,2019年的消費級智能硬件市場,像極了2011年智能手機市場。換句話說,2019年將會是消費級智能硬件的元年。
消費級智能硬件市場的爆發,對任何一家AI企業來說,都意味著巨大的機會。
當年的智能手機浪潮,誕生了小米、OPPO、vivo等一批市值千億的公司,并將華為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相比于To B業務的繁瑣,To C業務看上去要性感不少。
從商業模式來看,由于品牌的強勢,使得在絕大多數情況下,To C公司要比To B公司有更好的現金流,以及更強的品牌壁壘。加上消費級市場動輒上千億,也讓資本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消費級智能硬件市場仍然方興未艾,數得著的玩家也為數不多。與巨頭們志在搶奪下一個人工智能時代“手機”級的核心入口不同,科大訊飛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 02 /
場景,AI時代下的新語言
618年中狂歡結束了,科大訊飛也交出了自己的成績單:
訊飛翻譯機3.0,斬獲翻譯機類6月1日-18日累計銷售額第一;訊飛超腦學習機,斬獲18日學習平板類單品銷售額第一;訊飛智能辦公本,斬獲電紙書品類國內品牌累計銷售額第一;訊飛錄音筆,斬獲錄音筆品類累計銷售額第一。
再加上此前發布的阿爾法智能機器人和訊飛聽見M1也表現不俗,分別摘走了智能機器人累計銷售額和錄音筆品類硬件配套服務銷售額桂冠。單單6月18日一天,科大訊飛銷售額同比增幅260%。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四款是科大訊飛今年5月末剛剛發布的新品。
看了科大訊飛的To C產品線,讀懂君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點。目前智能硬件市場上玩家不少,絕大部分玩家產品主打的是音箱、手環等通用產品。
但科大訊飛與市場主流的策略大不相同,產品更像是基于某個場景下智能應用。比如,針對辦公場景發布的智能辦公本、智能錄音筆,基于其深耕B端教育市場多年積累發布了針對C端學習場景的訊飛超腦學習機。
拋開銷售數據來說,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科大訊飛對AI時代的To C產品的理解。
事實上,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語言。即使看上去有些類似,相隔時間不長的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他們的語言也不盡相同。
移動互聯網的語言就兩個字,入口。所有玩家的目標都是成為一個流量入口,哪怕只有百萬級的月活,也價值斐然。而這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一個更大的硬件入口上————手機。
到了今天,場景將取代入口成為新時代的語言,在不同場景的硬件之上,又有一個更大的入口——語音。
這樣的變化,意味著流量入口不再具有唯一性。在不同的場景下,流量入口會由不同的智能產品擔任,而語音是喚醒這些智能產品的入口。但市場上絕大部分玩家仍然在尋找中心化的入口級產品,它們瞄準的是通用級的智能硬件,比如音箱,手環等。
固然,通用型的硬件產品銷量很大,但伴隨而來的是更激烈的競爭,更低的毛利,甚至在不同場景下,其價值遠比想象中的要小。
而切場景有兩個好處:第一,早期競爭壓力較小,容易在一個細分場景下取得絕對的優勢地位。第二,隨著場景理解的深入,在細分場景的數據資源的積累越多,優勢會越來越大。
截至目前,沒有證據證明AI時代會出現像手機這樣的唯一性入口,更大可能的結局是百花齊放。百花齊放的結果是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的全面蘇醒。
從PC時代的入口級應用,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入口級產品,再到今天萬物互聯時代的入口級技術。科大訊飛多年在人工智能與智能語音領域的堅守與沉淀,仿佛就在等待這一刻。
試想一下,當科大訊飛在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品類都取得絕對領先,其實際價值可能并不會弱于一個通用型的單品。
而在產業生態方面,科大訊飛2018年6月數據顯示,科大訊飛AIUI平臺開發者數量已經突破100萬,總應用數64超過萬,累計終端用戶數達到23.9億。科大訊飛AI大學的學員總量也已經達到了30萬。
/ 03 /
AI時代下的終局思維
在電影《Her》中,男主角愛上了他的智能設備——一個來自語音識別系統中的聲音。電影預言:在未來,人們都離不開基于人工智能與智能語音技術的系統。
背后隱含的重要問題是,AI時代下的終局究竟是什么樣?
所謂的“終局”,就是潮水的方向,以及事物的規律。
諾基亞曾經是最大的手機廠商,卻因為錯誤預判智能手機的發展,沒有打造出自己的生態系統而逐步衰落。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蘋果。蘋果在做 iPhone 前是手機外行,卻因為看到了手機對 iPod 的沖擊而反過來推出iPhone,并且從一開始就軟硬一體,重新定義了今天的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生態——也是當今BAT發展的基礎。
這就是“終局思維”的一個鏡像:先預期今后3–5年世界是怎么樣的,再反過來確定當下應該做的事情。
過去幾十年信息技術的發展,告訴我們一個真理:技術,從來不是決定行業終局的勝負手。就像手機為例,一個手機的背后是幾百個上千個技術點的組合,外殼、屏幕材料、芯片等......
“技術創新能力、產品創新能力、商業模式的創新。”是科大訊飛認為10年之后不會變的那個東西。在未來的3-5年,實現它的工具是AI。
這個邏輯里,想要突圍僅僅依靠算法是遠遠不夠的。從前端的芯片到后端的應用場景缺一不可。在這方面,必須承認,科大訊飛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洞察是早于大部分中國企業的。
目前,科大訊飛在整個消費級智能硬件產業鏈都已經完成布局:
首先是底層智能芯片。科大訊飛是寒武紀最早的投資人之一,后者是全球第一個成功流片并擁有成熟產品的智能芯片公司。此外,公司還與MTK等芯片廠商保持著長期合作。
其次是算法。基于20年的人工智能與智能語音技術研究,科大訊飛語音識別的準確率也已經提升至98%,訊飛輸入法支持擴至23種方言識別,在與大廠同臺PK的時候也遙遙領先。
在基于全球最大中文開源數據庫的AISHELL-2的測試中,通過若干近場、混響、噪聲等公開測試集上的相關測試,科大訊飛平均字錯率為7.20%,顯著領先于阿里、騰訊、百度等廠商的相關語音產品。
最后是應用層面。不久前,科大訊飛在2019年新品發布會剛剛發布了全新的A.I.Agent(智能物聯網操作系統)iFLYOS 2.0。
iFLYOS2.0的價值在于,能為開發者提供端到端集成,降低開發難度。
從終端的硬件方面,iFLYOS 2.0既有和芯片廠商的整合方案,還提供了PCBA公版以及整機設計方案。在軟件層面,針對不同的開發環境,iFLYOS 2.0完整集成了科大訊飛的前端聲學能力,并提供了完整的SDK和API,從而加速硬件的落地開發。
此外,iFLYOS 2.0還推出了強大的集成開發環境,通過智能實體標注、官方技能繼承、前后攔截器、可視化對話編輯等便捷能力,大大提高了開發者的服務能力。
從最后的結果來看,科大訊飛全面的布局幫助其C端業務取得了很大進展。2018年,科大訊飛的To C業務收入25.17億,同比增長96.54%,收入占比也進一步提高至30%。
回到前面的那個話題:終局思維可以看作是探尋偉大公司的密鑰。
科大訊飛在AI時代會取得多大成功?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但可以回答的是:在“終局”到來前,科大訊飛的下半場戰事,已經圍繞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的布局悄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