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霧霾
北京時間12月15日消息,據彭博社報道,在中國,污染最嚴重的企業不僅面臨著巨額罰款、刑事處罰甚至是關閉的嚴懲,而且還有可能會激怒公眾,因為智能手機應用和低價監測設備讓他們可以更大范圍地獲得污染源數據。
可追蹤空氣質量的移動應用
在SEE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基金會的支持下,北京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Public & Environmental Affairs)開發出了一款名為“Blue Map”的應用,向用戶提供來自3000多家大型燃煤發電廠、鋼鐵廠、水泥廠和石油化工廠等重污染行業的污染數據。原點科技公司(Origins Technology)在今年7月份開始銷售Laser Egg,這是一款手掌大小的空氣質量監測器,通過測量空氣中的細顆粒物來追蹤室內和室外空氣質量。
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創始人兼主任馬軍說:“讓人們知道部分地區的污染源,有助于推動對每個煙囪排放物的控制。”
以前,空氣質量信息只是掌握在少數人手里,而隨著眾多相關應用和設備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獲得這種數據,而且它們還開始對政府官員如何應對污染問題帶來影響,Blue Map和Laser Egg就是最新的例證。無數智能手機應用現在可以讓中國用戶實時獲取空氣質量數據,讓曾經只有政府掌握的數據開始流向大眾,比如新浪和墨跡風云(北京)軟件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發的應用。
美國密歇根大學政治學副教授瑪麗·加拉格爾(Mary Gallagher)說:“中國依舊難以控制和減少空氣污染,這充分表明中國政府擔心生活方式問題會演變為政治變革的需要。”
甚至連中國政府也加入到這場行動中來。2013年底,中國環保部在武漢巨正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幫助下,推出了一款名為“全國空氣質量”的智能手機應用。
武漢巨正技術部門經理徐勤翔(音譯,Xu Qinxiang)說:“隨著公眾對空氣污染情況了解地越來越多,政府也就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這就會促使政府采取相關措施來控制污染源,對重工業進行升級改造。”
徐勤翔表示,空氣質量數據來自于中國國家環境監測中心、當地環境保護局以及像美國駐華大使館網站這樣的駐外機構。
環境問題成熱門話題
在中國,空氣質量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話題。從2012年起,普通公眾就促使政府更迅速地采取行動,開始公布與污染程度有關的數據,尤其是對人體健康造成最大傷害的顆粒物PM2.5。
根據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公布的數據,周一上午10點鐘,天安門廣場附近的PM2.5監測數據為267微克/立方米。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PM2.5安全值是25微克/立方米以下。
此類數據的存在似乎恰恰滿足了公眾的需要,尤其是最近天氣漸冷加上大霧讓北京和華北部分地區籠罩在一片霧霾之中。據原點科技公司創始人利亞姆·貝茨(Liam Bates)介紹,售價499元人民幣(約合77美元)的Laser Egg已經售罄。
27歲的貝茨是瑞士人,曾在中國的電視臺擔任過主持人。他說,北京在12月8日發布了歷史上首次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并且一直持續到12月10日中午,這使得“每個人都意識到環境并不像想象的那般好。”
提高公眾環保意識
27歲的公司文員李亞娟(音譯,Li Yajuan)在北京阜成門附近接受采訪時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空氣質量數據的披露,每個人都變得更加敏感,希望政府能有所作為。畢竟,這是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
監測空氣質量數據的相關產品的開發工作會持續下去。例如,IBM近年來一直在開發人工智能技術,幫助消除北京的空氣污染,并計劃聯手中國和印度地方政府推進改善空氣質量的項目。
IBM全球實驗室發言人喬納森·巴蒂(Jonathan Batty)說:“在公眾參與治理空氣污染的問題上,北京的環保意識也許在全世界都數一數二。我們正在與環境保護部門合作,讓他們對這個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這樣,他們就能采取相關行動,并向公眾提供此類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