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時代的文化傳承與創新”議題在烏鎮華美宮舉行。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方李莉;一點資訊副總裁、總編輯吳晨光;亞太地區國家和地區頂級域名聯合組織總經理萊昂尼德·托多洛夫等六位嘉賓圍繞“‘互聯網+’與民族文化:文化傳承的新機遇”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談到對文化傳承,吳晨光認為,主流價值觀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但還有選擇性,正如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理論所講,媒體及媒體人在傳承過程中也會加上自己觀點。他以水杯舉例,在傳承中,既可以認定其是玻璃杯,也可以形容里面有水,對這兩種的傳承或理解,是由傳承者選擇的。

他從四個方面論述了互聯網對文化傳承的優勢。第一:快速,不必西天取經,一秒鐘就能傳遞,這是互聯網自身基因所具備的;第二:立體,在一點資訊上搜索+訂閱“烏鎮”頻道,有圖文有視頻有音頻,內容形式非常豐富,滿足互聯網用戶的各種閱讀需求;第三:細分,一點資訊有260萬個用戶自定義的個性化頻道,半數關乎文化,想取啥,定閱即可,非常精準的長尾細分內容;第四:交互,社交媒體介入,讓每個人都成為信源,每個人都可對文化進行解讀。
“有人說互聯網媒體是搬運工,但我們來搬運的時候,毒品是不能搬的。所以,水源的調控非常重要。”吳晨光介紹,一點資訊正在著手“調控水源“,在文化傳承中去粗取精,做優秀的文化傳承者。
互動百科創始人兼董事長潘海東談及互聯網是文化傳承最具容納性的平臺,萊昂尼德·托多洛夫從技術角度闡釋的互聯網上多種語言沉浮、消長的過程,光明網總裁楊谷則從中國實例進一步論證。
此次會議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在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中,傳統文化如何與時俱進,實現更好的傳承與交流。在新媒體平臺日益發達的今天,既能滿足用戶需求,又能對優秀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是所有媒體應該承擔的責任和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