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2015年殘酷市場競爭,各家手機企業都已認識到2016年將成為市場真正的“分水嶺”。
中興通訊執行副總裁、終端CEO兼首席體驗官曾學忠于1月20日下午發布了名為《找回初心,2016年王者必將歸來》的內部郵件。曾學忠總結了中興手機在近兩年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教訓,明確了中興2016年在渠道、品牌和人才引進的三大投入方向。
曾學忠透露,中興手機2015年終端總出貨量超過1億部,其中智能手機實際發貨量5600萬部,位居全球第七位,2016年目標全球發貨量超過7000萬臺。
就在本周,中興通訊發布了業績快報:2015年營收人民幣1008.25億元,較上年增長23.76%,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人民幣37.78億元,較上年增長43.48%。但歸屬到終端業務,作為“掌門人”的曾學忠坦誠“壓力山大”,因為5600萬部的發貨量與2015年初制定的6000萬部的目標有400萬部的距離,“在本土市場這無疑是一個拿不出手的成績”。
在國產主要智能手機廠商領導人中,清華畢業、年僅42歲的曾學忠是少有的“低調”派。中興曾希望把曾學忠打造為類似雷軍似的中興手機品牌“代言人”,但以手機“首席體驗官”為目標的曾學忠從來沒有參與國產手機企業之間的口水戰,也沒有忽悠“情懷”。但在以“罵戰”博眼球為特點的殘酷中國手機市場,曾學忠的這種踏實風格對中興手機品牌來說也確實減少了曝光量。
在《找回初心,2016年王者必將歸來》內部郵件中,同樣延續了曾學忠一貫的踏實風格:“在國內遇到了困境,一定是我們做錯了什么”,反思中興手機過去兩年中錯過的“風口”,甚至用“被魅族趕超”來鞭策整個管理團隊。可以說,這是曾學忠上任720天以來,反思最深刻,戰略最清晰的一次總結。
《壹觀察》將主要信息點剖析如下:
反思中興手機失誤
反思兩年中興手機業務發展,曾學忠認為失誤有以下幾點:
1、錯過智能手機普及期。曾學忠將2011年定義為國內“智能手機普及期”,依靠與運營商的深度定制,“中華酷聯”通過緊貼運營商策略獲得快速崛起,這也是國產智能手機廠商“第一個風口”。但運營商在追求用戶規模這一首要KPI之下,要求國產手機企業大規模力推千元以下3G智能手機,在當時產業鏈情況下,國產手機企業在獲得出貨量的同時并沒有收獲相應利潤,對品牌建設來說反而成為一種傷害。同期小米通過高配置“發燒”路線+互聯網營銷+MIUI軟件差異化,最終打穿了國產中高端產品線,實際上小米收獲了國產手機廠商“第二個風口”。
2、錯失國內手機市場換機初期。從2014年第三季度開始,隨著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普及度達到成熟市場水平,連續三年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高速增長期宣布結束。曾學忠在郵件中也將這一時期定義為國產手機品牌“第三個風口”。此階段OPPO、vivo、華為依靠線下渠道、產品設計與做工,以及全渠道品牌投放獲得成功。。而中興、聯想、酷派等傳統手機品牌深處運營商渠道變革后的調整期,紛紛錯失這一風口。
3、運營商渠道放棄過快過大。隨著2014年運營商宣布大幅降低補貼,中興在渠道的轉型中態度非常激進。曾學忠對此反思稱:“中興反應不夠快,開始對運營商渠道過于依賴,后來又對這個市場放棄過大,其它渠道建設卻不是一日之功,這是很大的教訓。實際上時至今日,國內運營商渠道占比仍舊超過四成,而傳統渠道的開拓更是投入大見效慢的“功夫活”。而在傳統手機企業紛紛在運營商渠道“跳船”同時,小米反而成為中國移動終端渠道最為重要的合作品牌。
4、固有的管控模式改變較慢。《壹觀察》看來,直到2015年8月推出的AXON天機才開始真正體現曾學忠對中興手機產品的體驗要求。從這一點來看,相比競爭對手,中興手機中國區在產品端確實反應遲緩了。曾學忠也對此反思稱:“在依賴運營商市場的時候,同時做上百款產品,管控模式也是適配這套規則制定的,出了一些低質量的產品,成為傷害品牌的第一要素,這種情況下品牌怎么搞?”。
新機會:海外市場全面崛起
與中國市場面臨的困局相比,中興手機近兩年在海外市場卻是“風生水起”:2015年中興在美國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達1500萬部(與中國市場相同)。也就是說,中興手機目前是在美國市場出貨量最大的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在美國市場排名第4,并顯著拉近了與第3名LG的距離。中興通訊高級副總裁、終端北美區CEO程立新表示:“中興手機目標是殺進美國智能手機前三名”。在一個市場飽和的成熟發達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中興這種成績確實得來不易。
在亞太市場,中興智能手機2015年銷量達到1100萬部,同比增長120%,未來潛力巨大。歐洲市場出貨量也同比增長400%,非洲市場同比增長超過100%。即使在深陷經濟危機的南美市場,中興手機出貨量也同比增長40%。在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或者俄羅斯、南非、土耳其、墨西哥這種人口巨大的新興市場,中興手機出貨量都進入TOP5。
海外市場業績全面飄紅,實際上給了曾學忠和中興手機及其寶貴的喘息和調整時間。曾學忠也坦誠“給中興手機帶來2年左右時間窗口”,“海外市場對中興手機來說還是藍海市場”。
與大多數國產手機企業不同,中興是中國最早走向海外市場的通訊企業,在過去20年中積累了大量的基礎核心專利與其他專利,并在與海外企業專利大戰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興通訊高級副總裁、終端北美區CEO程立新曾對《壹觀察》透露:“高峰期每月都能收到專利訴訟傳真”。中興依靠豐富的專利積累、企業間的專利授權,以及高質量的律師團隊最終成功站穩了腳跟,與全球主要運營商都達成了合作。而專利與海外渠道,對于大部分國產手機企業“出海”來說都是兩大難點,而對于中興來說則是兩道“護城河”。
中國手機市場:風就要停了
2015年中國手機市場競爭用“慘烈”兩個字描述毫不為過,在市場增速停滯的背景下,國產手機市場份額之爭已經“刺刀見血”。全金屬、指紋解鎖、1300萬攝像頭、1080P高清屏幕、聯發科Helio x10和驍龍615等處理器已經成為千元機標配,甚至與旗艦產品配置非常接近。在系統和軟件端,則是國產手機企業努力學習四年之后,在UI端與MIUI體驗已非常相似,帶來的結果就是國產手機競爭全面同質化,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慘烈競爭。
曾學忠對此判斷稱:隨著高通820和Android 6.0的發布,同質化競爭局面在2016年還將進一步加劇,“消費者正在回歸理性,資本炒作也在回歸理性,大量小廠商會倒閉”,“國內手機市場風就要停了”。對于中興手機而言,則“利于彌補UI、營銷短板,而且發揮核心技術的優勢、通過創新實現差異化”。
《壹觀察》認為,在AXON天機發布之后,中興手機在硬件方面已經邁入國產優秀設計與做工企業之列,與之相比,中興手機在系統和軟件端實際上提升的空間更大。對于中興手機在中國市場而言,其實2016年最大的產品看點更應該是UI和體驗能否獲得全面提升。
國內渠道重歸中國區:強調引入人才
除此之外,曾學忠所提出的中國市場“贏回運營商信賴”、“國內渠道重回三營”、“終端渠道人才計劃”三大戰略同樣值得關注。
從2016年來看,小米、酷派、樂視等也都在強調與運營商的合作。而對于中興而言,運營商也在全面升級,無論是4G+,還是中國移動強調Volte、RCS(融合通信),或是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合推的“六模全網通”,對于通訊技術立家的中興來說都是一大合作利好。中興此次在強調“贏回運營商信賴”同時也在強調自身品牌能力的提升,而國內運營商在歷經兩年轉變之后,也已經認識到與品牌廠商合作對提高用戶ARPU和流量經營的重要性。
“國內渠道重回三營”中的“三營”實際上指的是中興負責中國市場的“第三營銷事業部”,在中興企業發展歷史上,第三營銷事業部在運營商市場南征北戰,基本上在運營商通訊設備采購中都能獲得最大份額,奠定了中興通訊在全球通訊市場今天的一線大廠定位。此次調整,意味著中興手機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渠道重新回歸“第三營銷事業部”,有助于中興手機在中國市場“贏回運營商信賴”的戰略目標。
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小米、華為手機業務崛起背后,都是對各種人才的大量吸納,并附之激勵模式與強化管理。雷軍也曾用“一個優秀的工程師等于50個普通工程師”來強調人才的重要性。曾學忠也在內部郵件中稱:“沒有人才和隊伍,一切都是空談。”在中興近期啟動的“終端渠道人才戰略”中,僅核心渠道人才引進目標就超過300人,涵蓋運營商、零售、渠道、地市等方面銷售營銷,其中地市級的銷售人才占據了相當大比例,足以顯示中興手機2016年在中國市場渠道的深度下探決心。
綜合以上信息與分析,《壹觀察》認為,在歷經兩年的殘酷市場磨礪之后,“少帥”曾學忠也終于完成了自己從B2B電信設備業務向消費者終端業務的全面轉變。在這封內部郵件中,也足以看到曾學忠對過去兩年誠懇與深入的反思,同時對中國手機市場戰略看得更為清晰,戰術更貼近現實。
從這個角度而言,中興手機業務這兩年在轉型探索之后,依靠海外市場崛起給中國市場留下了寶貴的“喘息”時間窗口。但剛剛開始的2016年,注定會成為全球手機發展歷史上競爭最為慘烈的關鍵一年。對于曾學忠和中興手機而言,也到了一戰定乾坤的背水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