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講人/朋友印象創始人 栗浩洋
編者按:栗浩洋是個身份很難準確定義的創業者,首先,他是昂立國際教育董事、總經理;2015年,他又跨界做起了社交創辦朋友印象,并獲得騰訊、軟銀的認可。在4月28日的全球互聯網大會(簡稱GMIC)上,他因朋友印象的亮眼成績受邀出席并做了題為《如何打造一個高頻且持續百年的社交產品》的演講,分享了做好社交軟件的經驗心得,以下為干貨整理。
如何做到比微信更高頻
這個主題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議。因為,除了少數個例,社交軟件做到高頻已經很難,還要持續百年,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去年年底,朋友印象獲得了騰訊、軟銀的認可,在過去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其中有我們自己的邏輯和打法,這也是今天我要分享的主題。
首先,衡量社交產品成功與否的的標準中,我認為用戶高頻使用應該放在第一位。有個問題我思考了很多年,如何去衡量一個社交產品做得特別成功,我想我一定會看用戶是否非常高頻的產生UGC內容,而不是僅僅當做工具簡單瀏覽。而如何激發用戶高頻產出UGC內容,在我看來其實是一個心理學上的難題。
我們回頭分析一下微信的朋友圈為什么可以成功。我認為理由正如張小龍所說“朋友圈的目的就是讓每個人都能用,如果要完成這個目的,就一定要把門檻降到最低”。微信朋友圈把UGC門檻降到幾乎為零,為什么這么說?發朋友圈不需要像知乎里那樣有營養,也不需要像微博一樣文字洗練、發人深省。今天吃的太飽了、加班好累、霧霾、堵車、天晴都可以通過文字或者圖片表達,這種低門檻帶來了UGC的高頻。
是不是微信做到幾乎零門檻就不能突破了呢?數據證明,我們比微信更高頻,這來源于我們解決了微信的幾個痛點。痛點之一就是刷屏。舉例說明,朋友圈里有特別多的“曬娃狂魔”,我也不喜歡別人用孩子的照片去刷屏,因為我覺得在朋友圈里曬孩子照片不太適合、場景不對,但我在朋友印象里發了50多張孩子的照片,而沒有造成刷屏,那么原因是什么?

這就是我們攻克的第一個痛點。在朋友圈中,你必須瀏覽完每一個朋友發的UGC內容,不管你喜不喜歡、質量高低。但在朋友印象中,我們采用了矩陣式的頁面,左列是標簽,橫列是標簽下的印象,我可以把所有孩子的照片放在這一欄的標簽里,如果你不想看關于我孩子的內容,你直接折疊、跳下去看其他的內容就好了,矩陣式設計可以解決刷屏的痛點。
舉個例子,我們有個1999年的女性用戶,她稱朋友印象為“一個系統的裝逼利器”,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她有一天發了一個叫做“裙子”的標簽,在里邊添加了80多條裙子,試想如此高頻的刷屏出現在朋友圈中估計早就被人拉黑,但在朋友印象中80多條UGC內容可以被折疊到一個標簽下。
如何讓高頻≠劣質
解決了刷屏的痛點后,我們著力解決第二個微信朋友圈的“致命傷”----高頻等于劣質。高活躍度用戶往往有更強的表達動機,但難以逃脫內容質量不高的問題。盡管微信如今估值已經超過1千億美金,但是,你或許有這樣的切身體驗,因為朋友圈什么誰都可以發、隨時都可以發,所以質量很難保證,存在重復的轉發、大量無用的、不感興趣的心靈雞湯、無病呻吟內容充斥眼前。用戶不僅要被刷屏,而且被劣質內容刷屏。這樣會帶來一個結果:高頻但不會長效。

朋友印象想做一個高頻又百年的社交媒體,這看似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什么呢?因為在微博、微信、陌陌、nice、直播軟件等社交媒體中,80%的瀏覽點贊和評論,都是在24小時之內發生,24小時之后幾乎沒有人再去看你的內容。但是,豆瓣和知乎做到了長效,他們的文字和UGC在 24小時之后,甚至一個月、一年、三年之后,還會有人看。但是豆瓣和知乎做到了長效,卻不能做到高頻。知乎里面可能只有1%的人寫,豆瓣里面只有30%的人寫,即使寫的人也不可能天天寫。

然而,在朋友印象里面,24小時外的UGC瀏覽、評論和點贊數,占了90%。朋友印象上的用戶可能一口氣發布吃過的幾十家餐廳,住過的幾十家酒店,但是在這種高頻發布的情況下,朋友印象依然做到了30天以上的瀏覽評論和點贊,還會占40%。而在朋友圈、微博、nice、直播軟件里面, 30天以上的點贊、瀏覽和評論,別說40%,1%可能都不到。
那么,朋友印象如何做到高頻+長效呢?
第一,我們改變了時間流的概念。朋友印象不再使用瀑布流來排列內容的順序,而是采用標簽+印象的模式。舉例說明,像我這樣的創業公司管理者可能不太適合在朋友圈發很多非常口水的內容,但是我在“在干嘛”這樣的標簽里發了大量此類內容,而我不擔心刷屏,因為朋友印象是按照類別去折疊的,而不是按照時間的瀑布流排列內容。
第二,標簽折疊。舉例說明,在朋友印象的標簽折疊中,如果你只想看我的創業過程,你可以直接找到“創業過程”這一欄;如果你是一個禪修愛好者,你可以直接打開“我的禪修筆記”標簽,通過標簽折疊,你可以非常精準、快速的獲取內容。
第三,弱化UGC的發布時間,著力于質的提升。很多人剛來到朋友印象的時候,會不適應UGC沒有發布時間,但正是這樣的做法,讓用戶不再關注時間問題,而是關注UGC的質量。當用戶開始關注UGC質量的時候,那么高質量的內容才會涌現出來,引發更多人的關注。
第四,發明讀秒的機制。這是朋友印象的首創,也被36氪認為未來會像點一樣,成為社交的新標配。這來自與我們發現豆瓣、知乎有個問題:他們通過點贊和評論數來甄別高質量內容推到首頁,但是我們發現這樣做并不一定是最高質量的內容,并且數據證明70%不是這樣的情況。比如朋友印象里寵物、炒菜、旅游類的UGC,很容易引發各種評論和點贊,但是有些生動的內容,往往評論數卻比較少。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發明了讀秒的方式去評價UGC的質量,即你的UGC到底有多少人看,看的時間有多長。用戶只花兩秒鐘看,還是花30秒看,就是由你的UGC的質量來決定。每個UGC內容到底有多少流量和停留時長作為篩選優質內容的標準,顯然更符合人性,有利于篩選出真正有價值的內容,這是我們獨有的發明。
在用戶心理層面,這樣做也更有利于用戶的心理預期獲得正向反饋。因為他知道長效會被人關注,更傾向于寫長效高質量的內容。因此,朋友印象通過以上四種優化做到了高頻與長效的完美結合。

最后,我想談的一點是關于大數據的力量,我相信只有通過大數據的有效連接,才能實現社交軟件的極致,也就是我認為的靈魂匹配。這和我之前的經驗也有關系,我的另一個公司之前在百度做搜索引擎優化投了幾個億,但我們發現來到的用戶根本不是我們的目標用戶。拿朋友印象的股東舉例,俞敏洪雖然身價上百億,但是他從來不買超過十萬的手表,這點通過搜索引擎很難獲取,但是通過朋友印象的標簽你就可以知道他并不是單價超過10萬表的目標用戶。這樣看來,朋友印象擁有更為全面、真實的個人大數據。
未來不管是手機中的社交軟件,還是通過VR、AR實現人和人的交互、抑或依靠腦電波實現交流,社交這個概念是永恒不變的,而社交就一定要有內容,那么,我們真正希望能夠遵循以上的幾點產品邏輯做出一個高頻且持續百年的社交媒體。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