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沒開春,北京城還在冬三月里睡著;那年互聯網手機正方興未艾,一加還是個剛剛建立品牌,沒有產品推出的手機廠商。在隨后的半年里,品牌格調、主題曲、OS、一加手機1,一加以那年互聯網手機常見的速度,和入夏的溫度一起躥升。我相信坐在我對面的劉作虎對這些事如數家珍,不過手頭拿的一加3不時提醒我——兩年過去了,一加還是那個專注互聯網的“小廠商”。
一、到底備貨多少?這是歷史問題

劉作虎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一加3在發布之后迅速攀上了京東6.18增速最快手機前三、備貨半個月依舊在首次預約中賣空;這種火熱難免讓人想起一加1發布時的景象,當年一句“手感真TM爽”,足足被其余廠商效仿了一年有余。
所謂人紅是非多,在一加3發貨售空過后,坊間有人說“你看,沒貨又打臉了吧”,也有戲謔的說法“傳一加3備貨百萬臺都售罄”。
“備貨和銷量數據屬于公司機密,這個還是不能說”,坐在沙發上劉作虎雖然難掩喜悅之情,但并沒有直接回答最近的銷量問題。“我們確實是提前半個月備貨、做為2500元的標桿產品一加3在國內國外一起發售,歐美市場甚至好過國內;我們這次還是有點失誤了,沒想到預定量會如此之多”。不過劉作虎還是強調了對于主攻線上渠道的一加來說,控制庫存比什么都重要,寧可少賣一些,也好過庫存積壓。
不過如果你縱向解讀這個答案,會發覺這其實是歷史問題。
“我們的目標是活下去”去年一加2發布會,這句話出現在PPT上;但在打出那串字背后,原本預期出貨50萬臺的一加1,最終賣出了超過200萬臺,海外市場口碑和銷量均頗為喜人。那年,互聯網手機,盛極而疲態初現。一加雖然喊著慢下來的口號,但難免“年輕氣盛”。
在一加2發布之后,因為搭載剛剛上線還不算成熟的氫OS導致良好的用戶口碑有所下降,一加X因為發售時間相對錯后導致叫好不叫座。這些讓創業不久的一加面臨困境,劉作虎做了個上斜坡的手勢“第一年走的太順,難免有些盲目了;有些時候你真的不能跟著輿論走”。
“謹慎”是這兩年來一加體悟更多的一個詞。經過一年的梳理,一加確定只做互聯網線上渠道旗艦手機的策略,回歸產品。為此,劉作虎稱未來只打磨一條產品線,放棄X產品線,同時砍掉線下渠道和預算,完全依靠線上進行銷售和口碑傳播。
二、只做互聯網手機?一年只推一款旗艦產品?

unibody
“背面和中框都是有圓潤弧度的,但不明顯。更重要的是,中框和背面有一條很清晰的線做分割,這相比直接圓弧來講工藝上難了許多;并且為了保證這條線“觸感潤,不硌手”,這個切角注定是反復推倒重來的過程”這是在評測一加3時新浪手機給的解析。不謀而合,在訪談時劉作虎也提到了這一點。
“側面是有弧度的CNC切割、背面同樣是帶弧度的CNC切割,兩面的這個夾線很挺,并且順滑”、“雖然如今都在用全金屬說是unibody,但你看這個弧度其實是一加特有的,光打在上面的紋理和層次,是立體挺拔的”。
“你看這個鏡頭,雖然突出,但是金屬圈的倒角、噴漆,我敢說是業內最用心的”,“我們拍照可以說是第一個把驍龍820 DSP潛力挖掘出來的;這一張照片,你看的是一張,其實是飛速把四張照片合成的結果;打開HDR后這個數據會變道8、9張,這才是拍照畫質提高的原因;并且,你小圖看到的是沒有大量處理的概覽,當你點到照片里面,這八張處理也剛好結束。這種細節優化才能讓你拍照的體驗不會有延遲和卡頓”
這種在談到產品時神采飛揚的CEO,我大概只在老羅那里看到過;談興正濃的劉作虎還拿出自己抽屜里那一摞試驗模型說“為了讓這條弧度更有美感,我們調試了100多個不同弧線的樣品,為了優化0.05毫米我們愿意多耗費十天”。而在兩年前,劉作虎站在首款產品發布會講臺說:為了讓手機懸浮屏達到最理想的狀態而一直糾結于肉眼無法察覺的0.5mm。同樣有種穿越的感覺。
“我們這一年,只推一加3這一款手機”面對面的,這個問題再次被確認。在蘋果都已經是一年三款手機的時代,“一年”這個數量在有些廠商的計劃里面被分為“上半年和下半年”,有的則干脆的轉化為“12場發布會”,不發聲是不是會被遺忘呢?
“我們只推一款手機,把它打造成精品;我們希望以后你說想買一款靠譜的旗艦安卓機,第一個想到一加就夠了,當你把品牌做到同價位唯一選擇的時候,無論是市場還是關注度,一點也不小,我相信認真打磨的產品它會擁有更長的生命周期。”
至于線下體驗店少,用戶不了解產品怎么辦這個問題,手握一加3的劉作虎格外自信“我們有口碑營銷就夠了”。
三、明年才是收獲的季節
“我欠你們一個成功”,雖然直言沒有老羅那么文藝,但劉作虎把心思全關注在一加3上,似乎有同樣的心思。只是在“一年一款、只做線上”這種小而美的理念外,一加這三代產品其實一直有種隱憂——公司每年業績只壓在一款產品上。
“我們現在有精力做好的似乎也只有這一款產品,非要談成功,可能也是一兩年后的事情”。
這個答案看來有些大而不全,但恰恰是劉作虎當下的心里寫照。一年作為新生品牌一加斬獲了空前的口碑,然而難免步子邁得有些大。所以野心小一點,產品好一點似乎是接下來的重點。對于眼前這個喊著“靠硬件掙錢”的匠人,或許利用互聯網的互動、渠道來打造精品,是他著迷的地方。
而對于這個行業來說,“線上手機摧城拔寨的時代過去了、智能機普及也到了尾聲”,有些人每天夢想成為風口前的甲乙丙丁,但有些人心心念念的可能是那個斗風車的背影。但有一點我們仍能確定“善于等待的人,一切都會及時來到”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曾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