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2日,柳傳志出現在東軟25周年年會上,發表了一場演講,演講的主要內容是創新與發明的關系,重點區別創新與發明:混同創新與發明,于企業無效益,也很難給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幫助。
演講的內容是柳傳志經常講的,讓人感概的是改革開放三十年,柳傳志與劉積仁都是兩類小概率事件的幸存者,在他們走過道路上,有很多人倒下了。
第一類事件是產權制度改革,東軟是校辦企業,聯想是科研院所的企業,他們都帶著紅帽子出生,聯想所有權屬中科院,東軟屬東北大學,法理上說與團隊沒有關系,與現代企業治理制度相悖。
如何改變這一狀況,柳傳志與劉積仁均煞費苦心:從聯想1992年香港上市算起,直至2009泛海集團入股聯想控股,歷時17年;東軟從1992年建立員工持股會算起,直至2008年集團整體上市,歷時16年。整個過程可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萬劫不復。
他們成功了,更多的人失敗了,最著名的當屬褚時健。
第二類事件是存活時間:過去三十年,中國企業家存活下來的不多,吳曉波有本《大敗局》,列了一個長長的企業家名單,事實上遠不至于次。正因為此,他們被稱為中國企業家行業的“常青樹”。
個人與歷史相比,渺小不足道。走過三十年,是創業者的半生;但在小概率事件中存活,卻是歷史的大事件,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又算個人的幸運。
參加東軟25周年年會的,還有陳東升,田溯寧等企業家。回望三十年,那一代人仍然面容鮮活。致敬這個時代,或好,或壞。
下面是柳傳志演講全文
親愛的劉積仁老師,各位朋友,各位嘉賓大家好:
看到了20年前的東軟,再看看今天的東軟,再看看我們身邊的一切,特別是我看到劉老師,20年前是英氣逼人的小伙子,再看看我旁邊坐的這一位臉上布滿了深刻的智慧皺紋的劉積仁老師,不由得產生感慨。東軟20年的成就,應該講,為中國、大學和科研院所的高科技產業化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咱們國家現在特別的強調要創新立國,尤其強調科技創新,但我們不知道,科技創新和科技發明有什么不一樣。如果科技創新結不出果實,得不到終極效果,那就是一文不值。而結出果實的載體,必然是企業。由于歷史上,方方面面的原因,創新與發明不一樣。比如說,慣性的原因、慣性思維的原因,或者說是由于某些地理交互,使得這些道理還不能夠被深刻的理解,或者說不知道怎么去執行,但是東軟用行動做出了光輝的一面,而且做的非常漂亮。
我和劉積仁老師應該說是相知相交的好友,昨天晚上我們在一塊聊天的時候,我覺得我們之間有很多共同之處,但是最突出的一個共同之處是我和他都是來自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人員,都從那里開始下海;同時,兩個企業走的道路和方向幾乎是一致的。
在咱們國家有上千所大學,國家的、地方的科研院所,巨大數量的科研經費投入到這些院所和學校里。但是,如果有關的科技人員不知道用這些科研經費做出的好東西怎么變成錢,或者是不知道具體的執行,那確實是讓中國老百姓和大多數人感到遺憾的事情。
劉積仁在25年前,有兩條可以走,他那時候從國外學成回來,有著非常光輝的前景,就是沿著科研的道路走下去,對他來說這條路已經展現在眼前。另一條路,放眼去做企業,實際際上,企業家和科學家工作性質確實是不一樣,兩者的思維方式也不一樣。
劉積仁老師是一個戰略家,所以,東軟能夠以技術為中心,展開相關多元化領域的發展,使得企業不會跌入懸崖,往前前行是一片天。
劉積仁老師,特別注意產權經濟的改革,能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充分真正的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另外,劉積仁老師知道,科技成果變成錢的過程中有多少個環節,每個環節的領頭人都是人才,都是珍珠。而東軟要把這些珍珠鏈接成一個最昂貴的項鏈,劉積仁老師就要穿上項鏈這個線,把若干的分支穿在了一起,這才成就了今天的東軟。
東軟不愧是大學和各大科研院所的高科技人才的產量地。聯想控股有幸能夠和東軟在資本程度進行深層次的合作,這是我們的榮幸,我衷心的祝福,聯想和東軟的合作能取得巨大的成功,結出豐碩的果實。
另外,更加衷心的祝福,東軟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取得越來越輝煌的成就。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