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傳志和劉成城
12月6日消息,在今天的2016WISE大會上,柳傳志與36kr創始人劉成城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對話,剖析了創業成功與失敗的區別、創業的目標與動力、以及中國創業模式的現狀。
劉成城問柳傳志,為什么前兩年大家認為互聯網無所不能,什么都可以“+互聯網”,現在這種觀點逐漸受到了質疑,怎么看這種心態?柳傳志表示,2000年前后有這樣一波互聯網高潮,催生了現在的一些成功的互聯網人,如馬云馬化騰等,但也有一些很不錯的企業逐步走向了衰敗。他反問道,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隨后柳傳志解釋其中的原因,國家政策的變化、技術的創新,都會給某些行業帶來機會。互聯網技術的提升帶來了新的機會,但是創業者抓住機會后能不能持續下去就是能力的問題。成功不僅僅要抓住機會,也要有一些比如抗擊打的能力、根據形勢調整戰略的能力、凝聚隊伍的能力,這些創業者都要學習。不然機會一過,(風口的豬,編者加)就要掉下來。
柳傳志進一步解釋,有經驗的創業者會想到很多問題,比如說融資節奏、業務分成幾塊、人員調配、怎么激發戰斗力,但是如果把這些跟剛創業的人談,他們是不明白的。如何能夠讓創業者聽懂這些經驗之談,也需要天使投資人有技巧地交流。
談到創業后的生活,柳傳志談到:“我獲得了兩個自由:第一是財務自由,雖然比不上馬云,但是比王石自由度大;第二是時間自由。對你(劉成城)來說,保持戰斗,繼續前進。在我這個階段,要按照這兩個自由去生活。”
“我創業時的想法,就是要讓中國人有自己品牌的電腦,而且要站在世界前列。中科院計算所當時計算機技術非常落后,完全不知道PC為何物,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站到世界的舞臺上同國外戰斗,如果我失敗,那就重頭再來。”柳傳志告誡一些成功退出的創業者,拿了錢之后想干什么完全取決于自己想干什么。當一個人抓住機會以后,創業成功之后干什么要好好思考。如果不思考的話錢花了出去,和北京郊區的“拆遷戶”有什么區別!
創業者能不能變成企業家,就是還有沒有更高追求的問題。不停有追求,并且能經得起打擊,是創業的必備條件,但即使有著兩條,失敗的幾率還會很大。創業者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柳傳志表示。
有些人認為,中國今年的創業環境不好,因為中國模式創新更多,技術創新少。柳傳志并不同意這個觀點。他認為主要的原因還是時間沒到。中關村最開始被稱為騙子一條街、倒爺一條街,隨著國力強盛,吸引了更多的資本進來,才能慢慢成為現在的創業大街。“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進,繼續走市場經濟的道路,讓民營企業充分發揮創新能力,時間到了,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到了,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