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零售非常重要的標志,是要完成消費者的可識別、可觸達、可洞察、可服務。每個企業都要走向數據公司,才有可能走向新零售。”12月28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在領先電商媒體《天下網商》主辦的“2016新網商峰會”上解讀新零售的未來。
阿里巴巴在今年“雙11”首次提出新零售后,引發了零售業、消費品品牌的劇烈反響。“大家都在討論新零售是什么?該怎么做?”張勇說,走向新零售的核心是,基于從以商品為核心的到以內容為核心的消費洞察重構起點,觸發要完成在企業內部的組織之間的重構、職能之間的重構,充分互聯網爆發新零售力量。
張勇認為,在走向新零售的過程中,包括阿里在內的所有生態中的所有合作伙伴必須發生新的反應,包括品牌商和零售商的關系,品牌商和渠道商的關系,品牌商和物流商的關系,都需要重構協作。“傳統的商業關系是樹狀的,在pc互聯網時代也依舊是樹狀的,從品牌端到渠道端單向填鴨式供給。一旦填鴨式不慎,就容易‘腸梗阻’。一旦渠道體系崩潰了,品牌也好不到哪里去。”
隨著互聯網人口和消費人口的充分普及和充分重疊,商品生產者和服務者,消費者的關系會發生很多變化。張勇認為,電子商務的發展也隨之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企業扎堆觸網,商品力和品牌力共振的紅利期。從2008年淘品牌集中涌現,在線上開始創業,然后飛速發展成為“當紅小生”。進入2012年前后,大批當時稱為“傳統品牌”的企業開始在網上發力。當它們把線下商品、把線下公司一部分運營能力放到網上以后,在過去的幾年爆發出驚人的能量。“這個里面品牌力在發生作用,商業在經過一段時間運行以后,最終互聯網和線下在商品力、在品牌力這個共同點上回到了共振點,這些是商業亙古不變的一些真理,當一個企業覺醒過來開始進行觸網以后就爆發出這個活力。”
第二個階段仍然稱為可能是在一個企業內部開始發生的一些重構。過去幾年發展比較好的商家,大多是在企業內部解決了組織保障問題、解決了整個供應鏈電商線下門店在企業組織關系問題。但今天整個走向新零售的核心,它不僅是要完成在企業內部的組織之間的重構、職能之間的重構,利用互聯網爆發商業新的力量。更重要一點是,能夠完成企業組織之間的重構,來完成商業進一步革新和演變。
第三個階段,不僅這樣的重構發生在線上的瀏覽行為、線上的商品元素、發生在線下的商業關系,更重要的是在線上線下的無縫銜接,最終以用戶為中心,整個人、貨、場的重構,最終讓用戶感受到無所不在的服務價值。今天走向新零售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它的成功與否其實核心就是圍繞人、貨、場等核心商業元素的重構能不能有效,能不能真正帶來效率。
“整個新零售下一個階段展非常重要的一點,已經不僅把互聯網看成一個跟消費者去銷售的通路,越來越多商家正在走向把線上和線下一體化的去考慮、一體化的去經營。”張勇認為這是一個重要標志,可以去判斷企業是不是真正走到了一個真的新零售的時代,或者這個企業能不能走到這個階段。
事實上,過去幾年,阿里巴巴一直致力于打造這樣一種新零售的基礎設置,并為此建設了信息平臺、支付平臺、物流平臺和云計算平臺,從戰術層面對“五新”(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能源和新技術)進行了部署。
“不能狹義地將新零售理解為就是線上線下的互動和融合,全渠道只是新零售的一個組成部分,網紅經濟,個性化推薦基礎上的用戶交互行為,用戶購買動線的改變等等,都應該被納入到新零售的考慮當中。在營銷上,要探索品效合一的全域營銷、娛樂化營銷;在物流上,不僅要追求送得快,更要考慮用大數據讓貨物的運轉更有效率。”張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