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阿里云多隆成為阿里巴巴集團合伙人?”——2014年9月8日凌晨,阿里巴巴上市前最后一次實質性更新招股書中公布包括“多隆”蔡景現在內的三位新增合伙人后,這個問題開始在知乎上發酵。

兩年多來,它“炸”出了許多阿里內部的潛水黨、技術宅,目前排在第一位、贊同數超過2500個的回答,就出自曾與多隆的共事的simpx;

也有讀了曾任淘寶技術大學校長子柳寫的《淘寶技術這十年》“慕名而來”的粉絲,據不完全統計,除了第七章“牛P列傳”中用了專門篇幅寫“淘寶傳奇工程師多隆的程序世界”,“多隆”這個名字在其他章節出現了不下十次,一會兒是“多隆大神出手……”,一會兒是“多隆大神想了個辦法……”,最后子柳終于忍不住感慨“好像什么問題到了多隆手里,總能迎刃而解”,語氣中透露著同行之的一種“無法超越,就多看幾遍吧”的甘拜下風,或者說,高手間的惺惺相惜。
這似乎是多隆作為淘寶創始人、也是最早的程序員之一,第一次被反復聚焦,甚至“拷問”。對于這位新晉合伙人,阿里官方發言人的評價是“有單純、專注、堅持和熱愛的特質,寫代碼可以寫到入定的狀態”。阿里巴巴合伙人中多位是技術出身,這企業文化和價值觀一脈相承。
(一)
至今,在阿里官方宣傳渠道或媒體報道中,鮮少見到多隆本人對于成為合伙人的回應。這或許是他自2000年加入阿里巴巴以來,遇到過的最難的問題之一——其他時候,同事想了3天還沒有頭緒的故事,他3秒鐘就能給出答案;編寫一個需要項目組甚至公司合力完成的文件系統,他一個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完成。即使在半夜被叫起來解決問題、排除故障也任勞任怨,技術小二中流傳一句話:“有困難,找多隆”。

“大神”的技術水平毋庸置疑,更令人“絕望”的是,還比你努力。同事眼中的多隆,唯一的興趣就是寫代碼:“為了測試一個復雜的功能,在家想到凌晨四點,第二天一早就來公司測試”。
他不擅言辭,也不玩社交網絡,一般很難在公眾場合見到他。有一年公司乒乓球決賽比賽現場距離多隆的辦公室只有20米遠,外面鑼鼓喧天、人聲鼎沸,只有多隆還充耳不聞地“粘”在椅子上工作。
多隆修煉的究竟是“混元歸一,天人一體”太極武功心法,還是“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俠客化境?追尋這名頂尖計算機工程師十幾年的成長路徑,你會發現過程無非是重復、提升、再重復、再一次的提升……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沉默寡言的多隆在公司“最反常”的一次表現,是因為2011年年會《淘寶的一年,親》的視頻,當同事們在鏡頭里提到自己對親人和家庭的虧欠時,多隆淚流滿面。
其余的時候,他留給別人的總是一個伏案工作的背影,網上也很難找到多隆的照片,僅有的幾張上,他的表情很統一——笑得靦腆而投入。好不容易找到一句他本人說的話,是一段“專家寄語”:“別人把工作當工作,把工作當事業,這是我的程序世界,也送給你們。”
(二)
多隆是阿里云的一個傳奇。
這個傳奇,始于2003年。
這年4月,馬云在杭州成立了一神秘的組織。他叫來十位員工,要他們簽一份英文版的保密協議。大多數人根本來不及看懂,但出于對馬云的信任,匆忙卷起鋪蓋離開了阿里巴巴。
多隆是其中之一。他的任務,是與和其他兩位開發工程師一起,在一個月內,搭建一個名叫“淘寶”的網站,并涵蓋所有交易系統和論壇系統。

一切從零開始。
此后到2007年之間的經歷,在多隆的履歷表上濃縮成一行簡潔的字:“獨自維護淘寶搜索引擎,并且這還不是他全部的工作”。而我們在子柳的書里看到的是,“2003年7月,多隆又把阿里巴巴中文站的搜索引擎iSearch搬了過來”;“開發支付寶‘安全交易’時,與銀行網關對接功能的是多隆”;“數據庫撐不住怎么辦?一般的緩存策略是不支持實時更新的,這時候多隆大神想了個辦法,在Apache上面寫了一個模塊……把緩存用到了極致。”
在內網留言問多隆最近在忙什么,幾天都收不到回復,熟悉他的同事說,就寫“忙著寫代碼”準沒錯。的確,多隆已經用實際行動給出了回答——盡管在阿里的層級早已升到了P11,屬于技術崗的最高級,他仍然在第一線寫代碼,也仍然還是那個會帶著筆記本去參加公司郊游,在車上寫代碼的多隆。
作為淘寶的第一位程序員,多隆這樣評價淘寶技術發展水平:“無他,簡單夠用即可。淘寶的技術基本上是跟著商業需求在走,找到最快實現或者最合用的解決方案。”
即使身為文科生也知道,多隆口中的“基本”,在現實進程中會遇到無數bug。文人容易相輕,因為文章是一個人寫的;程序員相敬,因為互聯網世界是開源的。散落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的“碼農”,仿佛在修煉同一部武林秘籍,只為那一天的高山流水,琴瑟友之,不亦樂乎。
(三)
是不是有點眼熟?除了一步一步解決“問題”成為“碼神”的多隆,各行行業都有這樣的人,比如奉行“器物有魂魄,匠人自恭謙”的故宮“文物醫生”們;比如“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又比如自我調侃“我是開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的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

生活中,他們往往被稱為“匠人”,往往有些木訥,但一談到所從事的工作,眼里就發光;工作起來,像燃燒著的火球,熠熠生輝。這就是所謂的干自己所愛的事兒吧,燃料自備,像翻滾在火炭上的一滴糖,永遠“滋滋”作響。
所以,與其尊他們為一座“神”,不如形容成一片云,天邊的一片云。哪管人間風平浪靜還是波濤洶涌,哪管庭前花開幾回花落幾回,云總是淡淡的,顧自沉浸在與所專注的事物之間難割難舍的情結中,他們的境界,就是云的高度。因為全神貫注,所以持之以恒;因為持之以恒,所以以之為樂。
所以,他們的身上似乎總被一種金燦燦的光線籠罩著,甚至不用登門拜訪求教,只要想到他們正在投入自己熱愛的事,想到他們擇一事終一生的決心,我們就能獲得治愈和鼓勵。他們的說服力,就建立在細水長流的日常表現上。
“人去人來,多隆始終都在。如果沒有他,我們或許將無法堅持。——這句話是阿里的一位運營新人說的,她自稱與多隆的部門和團隊“八竿子打不著”,但仔仔細細地拜讀過內網上關于大家對多隆技術上的認可,以及對他默默付出和人格魅力的贊嘆,崇拜者給他送了很多標簽,比如“神”、“大牛中的大牛”等等。
未經允許改編一下:如果沒有像多隆這樣的‘擺渡人’,即使堅持到了最后,又怎么能保證還是出發時的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