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銘記他人失足的經驗,能否讓我們更為警醒?抑或,領導者對企業雷區視而不見的命運是無從避免的。
——《創新公司,皮克斯的啟示》
1
2009年2月,雷軍寫了一篇博客《互聯網創業的葵花寶典》,口訣就是“專注、極致、快和口碑”。
雷軍在互聯網行業浸淫二十多年。1992年加入金山,2000年牽頭創辦卓越網, 2007年金山上市后開始做天使投資,投了20多家公司,這個口訣是他當時對互聯網創業的思考。
講一萬遍都不如做一遍。雷軍根據這個口訣,在大家眼皮底下做了一遍。
2010年4月6日,北在四環的銀谷大廈靜,雷軍和幾個同事一起喝了碗小米粥,悄悄的創辦了小米科技。雷軍心里揣了一個大抱負:辦一個ten billions company,就是100億美金的公司。
小米的第一年半,雷軍隱姓埋名,沒有人知道他在做手機,都以為他在做手機系統,因為人們看到的就是一個MIUI。
但小米跑得很快。2周年后,小米就闖進百度手機品牌排行榜排前名,米聊也超過了1300萬用戶。
2012年5月,雷軍把《互聯網創業的葵花寶典》重新改寫,換成了《用互聯網思想武裝自己》又發了一遍。
雷軍正式提出創業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并且又在后面加了一個態度誠意,就是性價比。用更高的配置,更低的價格。
雷軍眼中,小米就是體現互聯網思維最淋漓盡致的一家企業。百度很成功,阿里很成功,騰訊也很成功,但他們都是十三四年的企業。有時候,歷史太悠久了,人們反而不在意、也不一定能記得住它是怎么做到的,但小米在大家的眼皮底下用了兩年時間做了一遍,就有典型代表意義。
2
2011年小米第一款手機上市的前昔, 在極客公園的大會上,張鵬問雷軍:為什么做手機?
雷軍說,想找一件自己喜歡干、能干、也覺得比較大的事情來做。手機就是這個事情。
這一年,雷軍提出了風口論,認為創業要跟隨互聯網大勢。
智能手機是當時的大勢,諾基亞、摩托羅拉等老牌手機山河日下,蘋果、三星冉冉上升。諾大的中國市場,放眼望去,一片藍海。
“創業要大成,一定要找到能讓豬飛上天的臺風口。”一時間,眾多創業者紛紛以做“風口上的豬”為目標。
雷軍的朋友,獵豹CEO傅盛覺得,做“風口上的豬”是不夠的,當風口已經豬群云集,再大的風也不能同時吹起那么多的豬。要想飛得高,得做風口的紫牛。做抓住大勢的、與眾不同的產品。
2013 年8月,雷軍找了包括馮鑫在內的5個“舊金山”人吃飯。雷軍提到,小米要完成一次融資了,估值100億美元。
這幾個曾跟著雷軍一起摸爬滾打的兄弟,當時就震驚了:整個中國過百億美元市值(估值)的互聯網公司兩個手都數得過來,小米三年時間居然就做到了100億美元。
馮鑫也睡不著了,過了一周又去找雷軍吃飯。問雷軍,你看我馮鑫到底哪有問題?為什么我們做半天才做成這樣,小米就100億美金了。
雷軍說了三個點:你找的方向不夠大。你得找個人幫你。你對錢認識不深刻。這三個建議又被很多創業者奉為創業寶典。
到了2014年1月2日,雷軍在微博上公布了小米公司2013年的業績:銷售手機1870萬臺,增長160%,含稅銷售額316億元,增長150%。12月當月,銷售手機322.5萬臺。
這一年是小米的巔峰時刻,估值達到了500億美元,是一年前的5倍。
人們把小米當作了參照,與聯想比,與華為比。在一次采訪中,我問當時聯想手機負責任劉軍怎么看人們的這種對比時,他當場黑臉。
雷軍也在他的朋友圈里正式封神。
凡客陳年也在這一年提出從一件襯衫轉型,要重新來過。發布會上,私下采訪,陳年無數次的提到最感謝雷軍。雷軍去凡客看產品,扯著一件件的衣服問陳年,這么多哪個能穿?能不能先把一件襯衫做好。
也是2014年,有朋友開始問雷軍,小米的明天能不能持續快速發展。
雷軍說,自己作為一個IT老兵,見過無數企業的榮辱興衰??萍夹袠I發展日新月異,只要你不進取,都會遇到波折,這是行業規律。但無論小米的未來如何,小米模式一定可以持續。
小米模式是什么? 雷軍認為,小米本質上不是一家手機公司,是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互聯網通過改變節奏就能改變產業”。
互聯網的節奏是快。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有時候,快是一種力量,快能掩蓋很多問題。企業在快速發展的時候往往風險是最小的,當你速度一慢下來,所有的問題都暴露出來了。所以,怎么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提速是所有互聯網企業最關鍵的問題。
3
一切都在加速。一切都在變化。
小米在教育了中國智能手機用戶得時候,也教育了中國的智能手機生產商。
2014年開始,華為、魅族、360、樂視、錘子,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學會了小米的互聯網營銷模式。
智能手機的競爭殘酷并不亞于人們看見的團購、外賣和打車。2014年中國大概還有700多家大大小小的手機生產商,到了2016年死掉了500多家。曾經以眾籌黑馬出現在人們視線里的大可樂悄悄的退出了歷史,羅永浩能靠著寫段子把錘子造出來范兒已經是一種成功。
智能手機廠商從各個點突破,音樂,拍照,曲面屏幕,快充……切入點五花八門,功能越來越完善,價格越來越低。
國產智能手機快速崛起,一個結果就是上游的供應鏈吃緊。有些事情,想“快”也快不起來了。
“慢”就會暴露。外界對小米和雷軍的質疑接踵而來。
雷軍在接受《人物》采訪的時候,也忍不住說,“唯一的請求就是,大家要學小米,就不要再罵小米了,是吧?而且這是我罕見的一次批評華為,華為說他們有現貨,最后你看看他們,是吧,也被大家罵慘了,因為他們的產能比我們還差。”
外界質疑雷軍,除了小米手機,更多的是質疑小米的生態布局。充電寶,手環,空氣凈化器,掃地機器人,電視,還有電飯鍋,插線板。雷軍難道不是成了另外一個擴張時刻的凡客嗎?
但也有人看雷軍,覺得他是明智的。他知道自己在手機上沒優勢,所以去做生態。
2006年的小米年會上,雷軍沒有再提到“快”,相反,他提到了“補課”。
3
2014年10月16號,小米靜悄悄的開了一家全資子公司叫松果電子,甚至連開業慶典都沒辦了。雷軍說,這么一票人就像特種部隊一樣,沖向了手機芯片的迷霧。
雷軍說,幾年前,小米就開始了大規模投入核心技術的研發。“因為一個公司想走得遠,想真正成功,就一定要在核心技術上進行突破。”其中一項技術就是芯片。
2017年2月28日,小米發布了旗下松果公司首款自主研發的SoC芯片“澎湃S1”,并推出了搭載這款芯片的小米手機5C,售價1499元。
“這跟手機行業的下半場有關,進入淘汰賽階段,大家都需要在核心技術上突破。”雷軍說,中國手機的命門在芯片。
先不說國產品牌因為芯片跟高通的那些恩恩怨怨。早前采訪楊元慶,問他擔心小米帶來的競爭嗎?他說小米倒不擔心,擔心華為。華為做海思芯片做了那么多年,要出成績了。
自研芯片可以自用,還可以用來制衡高通聯發科等芯片供應商。而且,有了自研芯片,手機公司可以有自己的節奏,擺脫同質化競爭。蘋果,三星,華為都有自己的芯片,小米也是順應了這一潮流。
雷軍很興奮。“一開始我猜要花三年時間研發”,但從設計、研發、流片(TapeOut,試生產)、再到搭載在手機上進行測試,小米總共花了17個月。
小米造芯不是從零開始,而且從技術上來說,造芯片就像造手機,配件早已經標準化了。
松果成立后,第一件事是在2014年11月和大唐電信旗下聯芯科技簽署了《SDR1860平臺技術轉讓合同》,以1.03 億元的價格得到了聯芯科技開發和持有的SDR1860 平臺技術。
松果有聯芯的基底,但與高通、三星、海思、聯發科相比,實力仍有一些差距。
雷軍說澎湃S1的通信基帶支持5模23頻的通信制式。但他沒說,他拿來對標跑分的高通驍龍625卻支持全世界各種通信制式的各個頻段。
雷軍列了很多數據,表明小米是一家重研發,做長期投入的公司。已經獲得3612件專利,國際專利1767件。六年累計申請了16800項專利,去年申請了超過7000項專利。“從今天開始在未來的幾年,會是小米專利授權量的爆發期。我覺得用不了幾年時間,小米獲得的授權專利就會超過一萬件,也就是說達到了一個世界創新公司在專利擁有量的起跑線。”
不過,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數據,在通信專利方面,小米2016年申請授權的數量達到了3280件,國內排名第八,華為排名第一,4906件。但在授予數量上,華為獲得授權的有2690件,小米卻沒有進入前十。第十名是上海華虹宏力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721件。
雷軍說知道,做芯片九死一生。集成電路產業是必須追求規模效應的產業,手機芯片幾乎是集成度最高的元器件,超過10億個晶體管,10億元投入起步,10年出結果。“必須砸錢、砸大錢、持續砸大錢。投資者必須有錢,有耐心,有足夠的堅持。”
“我覺得夢想還是要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如果世界前三大公司都掌握了芯片的核心技術,小米想問鼎手機這個市場的話,我覺得我們一定要在核心技術上做長線的、長期的投入。”雷軍說。
但眼下,小米手機出貨量在下降。數據統計顯示,2016 年,小米全年出貨量下跌36%,市場份額從2015 年的15.9% 下降到了8.9%。為此,雷軍也在小米2007年的會上表示,3年內要開設1000家線下渠道店, 2017銷售額要超1000億元。
對于已經布局了廣泛生態鏈的小米,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再投入到芯片上,并且忍受芯片短期內不能盈利呢?
“小米的芯片,是大唐聯芯的團隊,所以他不是從零開始做的,是有基礎的。RAM什么的都是可以賣的,所以他和華為也沒有那么大的差距。但是,芯片需要重持續的產業,做成這件事太難了,小米未必有那么多時間和金錢。”一位從華為出來創業的朋友評價道。
一向提倡“唯快不破”的雷軍,是時候展現出他對“慢”的耐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