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存處于平行空間,各自為營?當網絡文學積極擁抱傳統文化,傳統文學加速接軌網絡時代,兩者間既是文脈相承,又是互為補充,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8月17日,“張恨水國際文學周”于江西黎川舉辦。本次文學周活動旨在探討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化間的融合發展,以促進網絡文學更好地發展,同時挖掘、凝聚并提升黎川當地文學文化品牌。文學周開幕式上,閱文集團副總裁侯慶辰發表致辭,與現場嘉賓分享了閱文對于網絡文學產業的見解,共同展望了網絡文學的融合發展藍圖。

(閱文集團副總裁侯慶辰在開幕式上致辭)
以好故事抓人 延續情節性創作模式
張恨水先生除了被譽為“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更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與散文、詩歌等傳統文學作品不同,“章回小說”作為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主要形式,除了注重從全局結構去把握作品外,更講究營造戲劇沖突,吸引讀者閱讀下一章回,這正與當下的網絡文學不謀而合。閱文集團副總裁侯慶辰對此表示:“網絡文學培養讀者黏性的情節性寫作,就是延續了張恨水先生的創作模式。”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張恨水先生的小說每天在《申報》連載;如今,數以百萬計的網文作者在以閱文為代表的創作平臺上更新。如何讓故事節奏流暢,情節跌宕起伏,成為了無數作家寫手們的思考重點。而在此過程中,閱文集團配備了一支從業十余年的、業內最資深的專業編輯團隊,定期進行創作技巧方面的理論總結,引導作者突破自我,助其更好地優化語言文字和故事架構,讓“好故事”更有吸引力。
同時,閱文集團希望通過強大的運營能力,幫助優秀作者將這種“讀者黏性”發揮到最大化。憑借多年在粉絲經濟領域的領先經驗,閱文集團對于指導作者的創作定位,以及粉絲溝通互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益實踐,打造了一大批“白金”“大神”明星作家,利用旗下平臺渠道優勢,讓更多人知道好作品,讓好作品在泛娛樂產業中更具價值。
傳承文化血脈 網絡文學拒絕“代溝”
想要不斷擴大影響力,中華傳統文化的天然魅力成最佳助力,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對于仍較為“年輕”的中國網絡文學而言,吸收傳統文學的優點,著力現代與傳統的結合,是在縮短成熟期,擴大生命力的關鍵。
開幕式現場,侯慶辰表示將堅持貫徹國家領導人在文藝座談會上的主導思想: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并再度彰顯閱文態度:中國網絡文學力求取傳統之精華,拒絕“代溝”。從流傳演變了上千年的神話傳說、歷史典籍,到當代現實社會生活,閱文集團旗下500余萬作者的創作不同程度地汲取傳統文化靈感,讓200余種題材品類煥發出不同的風采。
講話的最后,侯慶辰對黎川文創事業的發展表達了支持,黎川作為張恨水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重要源發地,以其獨特的人文風物,正在樹立自己的文化品牌,“閱文集團將不遺余力地支持黎川文創事業的發展。在‘互聯網+’的時代,助力黎川未來再誕生出像張恨水先生一樣優秀的作家,創作出更多優秀的通俗文學作品,繼續為大眾服務。”相信隨著“張恨水國際文學周”的順利召開,黎川文化品牌的深入建設,將有更多網絡文學產業的相關方加入進來,共同摸索探討屬于中國的優秀文學文化品牌,并以此為契機,引領整個產業鏈成熟發展。
從8歲到80歲,中國網絡文學的受眾群年齡覆蓋面越來越廣,與傳統文學的受眾也在不斷融合滲透,共同推動著“全民閱讀”隊伍的壯大。從黎川到全中國,從中國到全球,當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合力共贏,中國網絡文學將走向新的臺階。